(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基辛格影响下,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其宗旨是在中国、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均衡,同时与日本和西欧保持良好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结束了遏制政策”指美结束对日遏制政策,转而扶植日本 |
B.“与西欧和日本保持良好关系”指 西欧与日本仍唯美国马首是瞻 |
C.表明尼克松调整对中与对苏政策,对中友好,对苏进逼 |
D.新的大国或国家集团崛起,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受到挑战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的“时局”主要是指:
A.日本扩大侵华 | B.美日争夺激烈 |
C.抗日高潮出现 | D.国共分裂对峙 |
对下列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分工扩大→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国家产生 |
B.生产力发展→私田出现→鲁国出现初税亩→井田制瓦解 |
C.封建经济衰退→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出现 |
D.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机户机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下列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 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C.纠正了个人崇拜的思想倾向 | D.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
1933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法律说明: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控制 |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 D.工人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