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基辛格影响下,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其宗旨是在中国、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均衡,同时与日本和西欧保持良好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结束了遏制政策”指美结束对日遏制政策,转而扶植日本 |
B.“与西欧和日本保持良好关系”指 西欧与日本仍唯美国马首是瞻 |
C.表明尼克松调整对中与对苏政策,对中友好,对苏进逼 |
D.新的大国或国家集团崛起,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受到挑战 |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
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 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
C.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 D.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 |
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某事件“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常轨,且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在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支配下人为选择的结果,因而造成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现代化的超前和失序’,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理,遂使矛盾愈积愈深,终于演化成一次又一次的激进运动,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中国的现代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该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 | B.清末新政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