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见处士平原称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率砾。初涉艺文,升堂睹奥。 目所一见,辗诵于口,耳所哲闻,不忘于心……如得龙跃天肴,振冀云汉,扬声紫微,垂光红觅,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
——孔融《荐称衡疏》
材料二 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
——曹操《蠲河北租赋令》
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曹操《合肥密教》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孔融所撰公文与曹操所撰公文的主要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对公文的改革。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时的欧洲,很多人认为世界是一片广阔的陆地,尽头是万丈深渊。虽然……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国,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通非常困难,很少有人到过中国,也很少有中国人去过欧洲。
材料二1851年,英国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中陈列着7000多家英国厂商的商品和几千家外国厂商的商品,最令人瞩目的是庞大的汽锤、运行不息的机车等技术产品。
材料三




马车
汽船
飞机



雕版印刷书
电话
笔记本电脑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没有人知道这次流感的源头,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在1919年中期消失,但它消失时,这场破坏力极强的流感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
---(美)杰里本特里《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局面被打破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具有什么重要的世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图示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这些趋向对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4)概括材料四中划线部分文字所反映的这次大流感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人文主义的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
材料二: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备……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指出其实质。
(2)概括牛顿的物理学成就,结合材料二分析牛顿对法国思想界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三方面的主张,并指出其对欧洲的政治影响。

客观的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学习时报》
回答下列问题:
(1)1953—1957年是新中国立国的重要发展阶段。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序号
方面
举例
1
政治制度建设

2
经济建设热火朝天

3
外交成就突出

(2)有人认为改革建国时代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请结合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说明中国改革建国时期所占的天时因素

政治制度的变迁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明太祖曰:“自秦以下,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其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中央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明太祖对设置宰相有何看法?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旧之间”从政治体制上分别指什么?新制度不能衔接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世界文明是在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继承、借鉴与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
材料二(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对韩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到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3)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