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文:“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B.革命思潮日趋高涨 |
C.宪政思想已有传播 | D.近代政体终于确立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实施新经济政策 |
C.开创斯大林模式 |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优化农村环境 | B.给农民提供补贴 |
C.提供就业机会 | D.提高农产品价格 |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革命力量的火花”是指( )
A.水力 | B.核能 | C.煤炭 | D.电力 |
从下列表格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发生时间 |
发生地 |
污染物 |
中毒情况 |
1930年 |
比利时马斯河谷 |
烟尘、二氧化硫 |
几千人发病,60人死亡 |
1948年 |
美国多诺拉 |
烟尘、二氧化硫 |
4天内42%的居民患病,17人死亡 |
1952年 |
英国伦敦 |
烟尘、二氧化硫 |
5天内4000人死亡 |
1968年 |
日本九州爱知县 |
多氯联苯 |
患者5000多人,16人死亡,实际受害者10000多人 |
A、20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 B、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挤进经济大国行列
C、工业化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D、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污染问题
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景仰之人物”,晚清状元张謇得票最高。张謇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近代报纸非常普及 | D.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