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空山鸟语
郭枫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的语言吧!
③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
④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在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聆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嚎。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
⑤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开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
⑥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唉!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呢?
⑦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候,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近、忽远,那飘渺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飘渺的几声,便会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里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⑧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⑨还要做些什么呢?
⑩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1、作者在文中说:“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作者所说的“怅然”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写鸟儿的鸣叫,但在第七段开头却写山林入睡鸟儿静默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说“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分条陈述作者这样写的具体原因。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一句,极富情调地描绘了两只小鸟的鸣叫声,赞美了它们纯真、缠绵的爱情。
B 文章第五段开始,用多种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听到成群结队的山雀们的鸣叫声后的感受。
C 作者在文中说鹧鸪是“鸟中的诗人”,是“诗人的化身”,原因是鹧鸪的叫声缥缈、不可捉摸,这些正与诗人丰富而又朦胧的感情特点相似。
D 文章语言多用整句,句式整齐而抑扬顿挫,具有散文诗的特点。描绘的山中鸟鸣,同样具有诗情画意,优美而令人向往。
E “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表现出作者厌恶现实社会向往自由、欢乐的大自然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消极情绪。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到黄昏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本来想出去走走,屋檐水霍霍地流下来,分明告诉我雨越下越大了。也罢,今夜就安下心呆在屋里,独自受用这无边的雨意吧。
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这种过时的建筑懒懒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一个隅,恰为喜欢怀旧的人们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更何况我从小长在乡间,对原汁原味的雨声有着久违的想念。这些瓦屋据说很快要被拆除了,这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对于听雨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吗?瓦屋就不同了,它不像高楼那样庞大而僵硬,雨滴敲在上面,立即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
瓦似乎是专为雨设计的乐器。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丁丁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意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就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冰泉冷涩弦凝绝”。似混乱不堪又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着,听雨的人脑海中便漶出不尽的情意。
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听一回雨,他的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尽管有时是淡淡的,连自己也难以察觉。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
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作诗,为何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听雨,算是有一些了悟,听雨,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少不更事的时候,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沧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苦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雨还在屋顶轻轻地弹唱。我忽然想到,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如此投入地听一回雨呢?
1.作者为什么说“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
答:
2.作者认为一个人听雨,心中一定是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综观全文,作者这次瓦屋听雨,心中是有了怎样的牵念和感喟?
答:
3.作者在第三段分三个层次对“瓦的音乐”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回答出第三个层次音乐的特点是什么?第五段引用了蒋捷的词,其用意是什么?
答:
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瓦屋听雨时以高楼听雨作反衬,更显出瓦屋听雨时亲近自然的诗意。
B.从全文看,作者对庞大而僵硬的高楼带有明显的排斥情绪,与对瓦屋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C.本文引用了司空曙、陆游等唐宋诗人的诗句,给文章平添了典雅的韵味。
D.瓦屋听雨,既有回忆往事,又有痛惜岁月难再,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紧迫感。

E.作者由听雨而进入诗一样的境界,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不能摈弃世俗观念的人的愤周期不平。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在记忆的迷宫中消逝
杜爱民
记忆是词在时空之中建制起的迷宫,它保留了业已消逝的某些东西的碎片和痕迹。这是一种消隐的留存,只有散落的点,没有路向。从彼此孤立的点出发,记忆穿行在这些面目全非的事物中间。
一种味道、一种气息、一首歌、一段对于往昔日子的回忆,我们在时间的流程中最终拥有的便是这些。它们是岁月的延伸,是词与物的延伸;它们是回眸和追寻,是一个人重回曾经走过的道路。
追忆意味着什么?它是让我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烦扰,回到我们自身,面对我们身体和心灵的宁静,并且重返由这种洁净的智慧所昭示的永恒;追忆就是反思和审视,在这个精神历程漫长的轮回中,让藏匿在最平凡的事物中间的真理得以显现。
如果我们不同自己的身体留存的各种感受保持亲近,如果我们不在追忆中进行更为深刻的探寻,我们将无法回到生命的根基处,我们将永无宁日。
存在的奥秘不在答案之中,只在永不停息的探寻和追问之中。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一应俱全的答案,那是世界上最为廉价的东西。夜行者从来不会在面前的道路中得到鼓舞,令他们着迷,催生他们身体中最本质的力量源头,永远都在道路的末端,永远都是他们眼中远方的那种若隐若现的召唤。
记忆提供了一座能够返身自问的迷宫。历史在时间序列中永远都是一种消逝的流程。让我们拿出一生中的某段时间与自己独处吧。让我们通过追忆,来独自聆听个人沉落在历史灰烬当中的脚步声吧。让过去和现在的时光重叠的经历,更便于我们去专注于自身的把握。
追忆绝不是用远景来安慰眼睛。人类必须懂得在遗忘的图案中寻找未来所需的智慧之路。这不是脱离和逃亡现实的退却。它是重新整合新的思想资源朝向未来的奋进,是在透明、直线、扼要的时间中守护和重新发现属于个人的那部沉默的历史。
由时间碎片、声音、痕迹、词等等东西构成的记忆,充满着令人敬畏的启示。我们不可能在其间设想出一条笔直的道路,也根本无法绘制出它大致的图谱。记忆的迷宫是供我们穿越的,不是用来欣赏和观看的。我们最终的拥有便是在记忆的迷宫中消逝,但这种消逝将表达出世界上最强烈的求真意志。
(选自《美文》2004年第4期)
作者为何要将“记忆”比为“迷宫”?请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答:
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阐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1)追忆绝不是用远景来安慰眼睛。
答:
(2)我们最终的拥有便是在记忆的迷宫中消逝,但这种消逝将表达出世界上最强烈的求真意志。
答:
作者认为追忆具有哪些意义?请分条陈述。



运用比喻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举例赏析其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清兵卫与葫芦(节选)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平时连走过都不大高兴的新地的戏院子,演四天戏,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会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这时候,教员背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这种事情,家里应该管管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
  不多一会,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成“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画线句中对清兵卫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评价选文最后两段中父亲的行为。( 2分)
你从教员和清兵卫的不同爱好和两人的矛盾冲突中读出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的一篇佳作。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有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最早的作品,如诗中有“年岁虽少”句;有的以诗中整体意象表达为远大志向为据,认为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有的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援引《列子》中“橘生淮南而为枳”的说法);有的则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期,或认为作于顷襄王后期;还有的认为该作品是诗人遭馋被疏、闲赋郢都时期作,或是早于晚年自沉之前所作。而曹大中先生则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在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中,我们也可看出王逸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矛盾。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己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馁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礼仪•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橘颂》尽管有这样的一些与《士冠辞》的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何况《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根本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生志行的总结、肯定和自勉。
《橘颂》的创作时间众说纷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列各句对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距今时代久远,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可靠的史料太少。
B.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对《橘颂》的认识也存在模糊矛盾之处,这也深刻影响着后世。
C.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而各家对《橘颂》每句文义的理解又各不相同。
D.至今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或有认识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的地方。

本文作者对赵逵夫的观点提出异议,最重要的一条依据是()

A.《橘颂》借鉴了《士冠辞》,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这并不能表明《橘颂》是屈原在行冠礼之后的抒怀之作。
B.《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
C.从《橘颂》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
D.屈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

根据文意,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橘颂》的创作时间,作者的结论与曹大中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B.引用王逸的观点是为了说明《楚辞章句》对后世影响极大。
C.作者虽不同意赵逵夫的结论,但完全承认《橘颂》确实受了《士冠辞》的影响。
D.作者认为,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