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中科学家的使用手段或技术显著不同于其他的是
A.科学家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的研究 |
B.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
C.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
D.卡尔文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
PCR利用了DNA热变性的原理,PCR仪实际上也是一种能自动调控温度的仪器,对PCR过程中“温度的控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酶促反应需要高的温度,是为了确保模板是单链 |
B.延伸的温度必须大于退火温度,而小于变性温度 |
C.DNA聚合酶不具热变性,要用耐高温的聚合酶 |
D.DNA解旋酶不具热变性,为了确保模板是单链 |
PCR过程与细胞内的DNA复制过程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它们是( )
①PCR过程需要的引物是人工合成的单链DNA或RNA
②PCR过程不需要DNA聚合酶
③PCR过程中DNA的解旋不依靠解旋酶,而是通过对反应温度的控制来实现的
④PCR过程中,DNA不需要解旋,直接以双链DNA为模板进行复制
A.③④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④ |
退火温度是影响PCR特异性的较重要的因素。变性后温度快速冷却至40~60 ℃,可使引物和模板发生结合。PCR的结果可不考虑原来解旋开的两个DNA模板链的重新结合,原因不包括( )
A.由于模板DNA比引物复杂得多 |
B.引物和模板之间的碰撞结合机会远远高于模板互补链之间的碰撞 |
C.加入引物的量足够多而模板链数量少 |
D.模板链加热解旋已经变性不可能再次结合 |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PCR过程一般经历下述三十多次循环:95 ℃下使模板DNA变性、解链→55 ℃下复性(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72 ℃下引物链延伸(形成新的脱氧核苷酸链)。下列有关PCR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也可利用解旋酶实现 |
B.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依靠互补配对原则完成 |
C.延伸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 |
D.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较高 |
下面是将四倍体兰花的叶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植株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四倍体兰花叶片愈伤组织
胚状体
植株
A.②阶段会发生减数分裂过程 |
B.①阶段需生长素而③阶段需细胞分裂素 |
C.此过程体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
D.此兰花的花药离体培养所得植株为二倍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