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一二年(1841—1842年),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咸丰十年(1860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上述史事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有( )
①部分士大夫官僚倡导“师夷长技” ②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欧美列强取得在华开矿设厂特权 ④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中说:“强盗们(在圆明园)的大火,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烙上了深深的伤痕,也焚毁了大清国士大夫心头虚幻的‘上国尊严’。”为此,大清国士大夫()
A.开始投资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B.开展了洋务运动 |
C.支持义和团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
D.掀起了“实业救国”运动的高潮 |
下面有四副关于五四运动的对联,其中哪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
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 | B.民主科学 | C.追求真理 | D.平等进步 |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国”,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而辛亥革命后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