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政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不是中国付出2000多万人的代价,在亚洲战场拖住了日本军队,日本军队便会从中国进攻苏联的后方,或者进一步进攻太平洋地区。在没有亚洲盟国的顽强抵抗的情况下,西方盟军的损伤将更为惨重。
──摘自英国《卫报》
材料二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篡改历史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不顾国际舆论谴责频繁参拜靖国神社、疯狂扩充军备、制造“中国威胁论”……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自《京华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2)据材料一、二,指出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的背景及停战理由。
(3)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日本天皇在停战诏书中是如何推卸战争罪责的?你赞成他的观点吗?请任举1例史实证明你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政府作出材料三中提到的“两个决定”的深远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工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
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约束,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 了“新见”。
(2)材料三所体现的是什么思想?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这种思想在政治上的成功实践, 并指出这种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3)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共同影响。(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并多次亲笔书写《礼运·大同》的全文以激励全党……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英国,“在伦敦蒙难期间,开始萌发了社会主义思想。”后来他对张国焘说:“社会主义的派别很多,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其中的一派。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
——秦正为《孙中山与社会主义中国化》
材料二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
材料三真正的不可抗拒的革命,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都不是靠暴力完成的,也不是任何暴力所能完成的。这种革命,影响及于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默默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意识。它要求首先发展经济,同时发展文化教育,经过长期积累,然后自然完成。
暴力在任何时代都只能改变传统的表现形式,不能改变潜在的思想意识。这是为近代中国革命实践所证明的一个无可否认的真理。
——黎澍在1980年的讲话
(注:黎澍,中国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三民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和思想渊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最初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并指出其与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二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进一步剥夺本国民众的基本权利,还包括燔诗书、禁游学诸文化政策。其强国兴邦与进行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张国土和增强君主的权力,而西方古典古代社会有关人民取得平等权利的改革内涵,在战国变法中完全找不到相应的影子。
材料二雅典梭伦改革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以分贵族会议之权;并设立陪审法庭,由公民充任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
——以上材料均引自《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战国时期的变法与雅典梭伦改革共同的政治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战国时期的变法与雅典梭伦改革的主要不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引自《后汉书·宦官列传》
材料二造纸术发展大事记
公元大事记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618~907年手工纸施胶与染色问世
1637年《天工开物》载入造纸术工艺
793年阿拉伯第一座手工纸作坊在巴格达建成。继而传遍欧洲各国:西班牙、西西里、意大利、法国、德国
1680年荷兰式打浆机发明
1807年长网式造纸机在法国问世
1809年圆网式造纸机在英国问世
1840~1870年 1840年德国首创用机械方法处理木材制浆造纸;1870年投入商业运作,生产首批机磨木浆
1854年英国首创利用氢氧化纳处理木材、制浆,称为苏打法制浆
1874年瑞典及德国开始采用亚硫酸盐法制浆
1884年亚硫酸盐法制浆在德国问世
1897年长网造纸机最高车速达160m/分钟
1920年长网造纸机最高车速达320m/分钟
1920年以后制浆造纸技术飞速发展,主要技术有化学回收技术,连续蒸煮,连续漂白,连续打浆,夹网造纸机等。近代造纸机车速已达1500~2000m/分钟;卫生纸车速已高达2500m/分钟以上
——引自戴家璋《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材料三我国2004年机制纸总产量达4950万吨,居世界主要产纸国家第二位,应该算是一个造纸大国,但是,绝不是造纸强国。……但人均依然只有42公斤,远远落后于世界人均的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国已有6000~7000家小型造纸厂宣告停产,大部分是由于未能妥善解决废水污染附近水域被勒令停产的;也有少数是基于产品质量和成本难以在市场上竞争而不得不停产。在今后的较长一段时期,这种情况还会不断发生。
——引自钟香驹《从造纸术摇篮到造纸工业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纸术的改进、推广、传播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均产纸量远远落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民本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智慧的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民,因无恒产,则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曾云:“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正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林肯所主张的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兄弟主张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孟子提出了什么主张?为实现这一主张提出了什么设想?简要评述上述内容。
(2)依据材料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来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简要分析毛泽东提出这一思想的依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