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海师,何以旅展?”这是张之洞对某次战争后所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批判。该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
| A.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 |
| B.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
| C.为国人思考制度变革提供历史契机 |
| D.使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其境遇也起伏不定。下列言论摘自不同时期思想家之著作,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②“仁者,以天下为己责也。”
③“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④“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 A.②①③④ | B.②③①④ | C.①③④② | D.③①④② |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 B.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
| C.孔子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深远 | 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 B.深入地批判了封建制度 |
|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 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
| 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梨洲是指思想家黄宗羲 | B.认为《待访录》思想否定君主制 |
| C.梨洲思想与孟子思想同出一辙 | D.“真正之转变”意指向近代民权观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