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鲁迅《雪》)
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分别展现出不同风格的美,可以概括为 和 。
第②③段都是描写雪罗汉,这两段流露出来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比喻在表达上的妙处。
(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2)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第1段描写了“冬花雪野图”,表现了江南的冬天仍然生机勃勃。 |
B.作者描绘色彩斑斓的江南雪景,其中寄托了无限的眷恋、向往之情。 |
C.作者描写朔方的雪,着力表现其孤独、奋飞、旋转、升腾等特征。 |
D.后半部分通过朔方的雪着重表现了作者在冷酷环境中的孤寂彷徨之感。 |
阅读《风筝的心》。
风筝的心
朱成玉
①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可是我的城市上空却空空如也。莫非是与这城市积下了太多的仇怨,连云都躲藏起来,不肯给城市的天空一点梦想的色彩吗?
②而我依然仰望,寻找那些飞翔的痕迹,寻找那只要一点点风就可以抖擞起精神来的风筝。
③再次见到风筝,是在三月最破败的小巷。一些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欲要飞翔的念头,被一群孩子们嫩小的手提着,轻轻地,飘在一人多高的风里。
④孩子们必须奔跑,因为只有奔跑才可以带来风。
⑤老人们说,放风筝可以放掉人心中所有的烦恼和晦气,只剩下美好的愿望。人们相信,这些用心灵里最珍贵的情愫扎出来的梦想之鸢,可以把种种美好的愿望传达给上帝。
⑥小时候没有卡通没有电脑,却有广阔的草地放风筝。如今,孩子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却再也腾不出时间和空间纵情奔跑,纵情释放他们的梦想。所有的时间都被各种补习培训填充,所有的空间都被钢铁水泥占领。在这个简陋的巷子里,我看见风筝精疲力竭仍无法飘过城市的额头,气喘吁吁仍无法惊动半点尘俗。
⑦孩子们在巷子里终于跑累的时候,其中一个把风筝举过头顶叹口气说,有风多好,有风它就能飞上天空了。另外几个孩子也如泄了气的皮球,蹲到地上,不停地抱怨着——风都哪儿去了?
⑧风都哪儿去了?孩子的话让我不禁一怔。风,被高高密密的楼群阻隔在外面;风,被机器的轰鸣赶往别处;风,藏在遥远的记忆里;风,躲进有歌谣的童年。小时候,我的风筝可以放得比云朵还高。在那么高的天空上,我的风筝和白云窃窃私语,那是我儿时最美丽的花篮,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晃来晃去。
⑨风筝飞不起来,然而它们却是这座城堡里唯一长着翅膀的鸟了。它们醒着,心怀世界上最单纯的愿望:只要一点点风,只要一点点可以飞翔的天空。
⑩天空不冷清,风筝不冷清,冷清的只有风筝的心。风筝,这春天里的邮票,何时能为孩子们邮寄来春天?
⑪不知为什么,看着这些无法飞上天空的风筝,我的心里异常难受。尽管这是一些廉价的风筝,用最普通的材料制成,大概两三块钱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商店里买到,但我还是希望它们能飞起来。这种希望点燃我心中隐匿了许久的渴望飞翔的念头。我对孩子们说,“明天早晨在这里等我,我领你们去一个可以让风筝自由自在飞翔的地方。”
⑫那个晚上,我挑选了最结实的竹签和最漂亮的桃花纸,精心制作了一个美丽的风筝。这是对童年的牵挂。我尽可能地将生命中所有美丽的色彩都绣到风筝的翅膀上,再扯一根长长的思念的线牢牢拴住它。我知道,我的童年不会走得太远。
⑬风筝上的那些花朵,鲜艳得就像那群孩子的脸。我仿佛听见了风筝在说:给我一点点风,给我一点点与梦有关的颜色。
⑭第二天一大早,我带上亲手制作的风筝领着孩子们去了广场。广场上人头攒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风筝,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然后奔跑、奔跑,风来了!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
⑮我手中的线轴飞快地旋转,我的风筝追上了云朵,正在向它打听童年的消息。很多人站在那里不再走动。很多人仰起了头。很多人高声喊道:“快看,多美的风筝!”那一刻,我感觉到,适合风筝飞翔的风来了。那些安静的、优雅的心灵回来了。其实,它们从来就不曾丢失,只是有待呼唤。本文围绕“风筝”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
“风筝,这春天里的邮票,何时能为孩子们邮寄来春天?”一句中两个“春天”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第⑧节提到自己小时候放风筝的情景有何作用?
从修辞和表达效果方面,赏析下面一句话。
在这个简陋的巷子里,我看见风筝精疲力竭仍无法飘过城市的额头,气喘吁吁仍无法惊动半点尘俗。文章结尾说:“其实,它们从来就不曾丢失,只是有待呼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幽径悲剧》选段。
①茫茫燕园中,只剩下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绝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③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根据选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燕园幽径发生了怎样的悲剧。
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第②段又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第②段划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春节与过年》
①在中国,“年”的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记载。据古代神话传说,“年”是一种最凶恶、最可怕的动物。吃人害人。天神把它锁进深山,只准许它每年出来一次。到了十二月(腊月),“年”就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和牲畜遭到伤害。“年”是灾难,“年”是祸害,人们担心遇到“年”,把年叫做“年关”。于是,人们每到腊月,家家就储粮备菜,到了年三十日晚上,就关闭家门,准备棍棒,磨刀练枪,准备与“年”作斗争。人们在与“年”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年”的许多弱点,它害怕红颜色、火光、响声等等。于是就家家门上贴红纸、家家门前敲锣打鼓、放鞭炮、彻夜点灯,防“年”。岁月流逝,“年”成为人类与“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②“年”,作为时间概念,是由日、月构成的,它是我们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共存和斗争中,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产物。
③在渔猎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首先发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于是,逐步形成“日”的概念。到了畜牧时代,在饲养家禽、家畜的过程中,用“日”计算它们各自成长的时间,已经难以记忆。于是,古人从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中,逐渐形成“月”的概念。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与气候寒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依据寒来暑往,发现了星象循环的规律,认识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四季为一年,于是,有了“年”的概念。“年”就成为人们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一年生活计划的时间依据。这也是我国“农历”的来源。应当说,中国的“农历”不是人们主观想像的产物,而是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
④“年”是时间概念,是计算时间的一个单位。然而,对于“年”的起始,何时“过年”,何时为“岁首”,却有不同的界定或规范。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改“岁”为“祀”;周代再改“祀”为“年”,正式以年名“岁”。
⑤在中国古代,把朝代更换、王者易人的年份与月份,分别定为“元年”和“正月”,《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自夏至汉初,都有历史记载。夏代,定正月初一为“元旦”。秦与汉初,都以十月为“正月”。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从司马迁的建议,继夏历,定“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这一规定延续至今,如果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算起,已经大约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可见,这一传统之久远。
⑥辛亥革命以来,我国效法西方,用“阳历”纪年。从此,西方人传说中耶稣诞生年为“元年”的历法,变成了中国人必须遵循的“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农历”被改成“阴历”或“旧历”,“过年”正月初一,被改为“春节”。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正式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统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时至今日,近百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是,中国人到了“春节”,仍然把“中国年”过得红红火火!在中国实际上有两个年,一个是与全世界共同过的“公历年”,一个是具有4000年悠久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年”。这一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
⑦中国的改“年”可能是师从日本。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的。明治维新后,在日本有两个年,“日本年”是国定假期,在家里可以蒙头大睡“寝正月”,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要去神社参拜,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活动了,显得冷冷清清,不如“中国年”热闹。应该说,日本是没有自己的“年”,现有的两个“年”,一个是东方的“中国年”,一个是西方的“公历年”。从上文看,“年”的文化意义有哪些?
末段首句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末段说到“日本年”有什么作用?
近年来,中国不少年轻人喜欢西方的圣诞节。读了本文,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皇帝的新装》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一一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异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人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相称;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使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奇异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下面对这段文字概括文意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有喜欢穿新装的怪癖。 |
B.两个骗子投皇帝的喜好,轻而易举地骗过皇帝,开始为他织布。 |
C.两个骗子故意装出很忙碌的样子,其目的就是欺骗皇帝,捞取金子。 |
D.皇帝接受骗子来织布,主要是想借这一件事,来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 |
文中划线的句子:“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句话运用的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 | B.烘托 | C.夸张 | D.象征 |
文中骗子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对“最美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丽,用它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
B.用“最美丽”表明骗子织布的技术很高,目的是让皇帝相信他们。 |
C.骗子借这一谎言来欺骗皇帝和他的大臣,让他们相信人间有这样最美丽的东西。 |
D.是反语,“最美丽”只是一种假象,是借美丽来反衬社会的丑恶。 |
对皇帝这一人物形象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是想借织布一事来考验他的臣民,可见他的聪明与狡猾。 |
B.两个骗子骗皇帝能够取得成功,表现了他们骗术的高明,让人在不自觉中就能上当受骗。 |
C.皇帝由于喜好穿新衣而受骗,表明皇帝思想单纯,生活腐化;两个骗子骗人捞钱,表明他们的贪婪狡猾。 |
D.皇帝是个很不称职、爱慕虚荣、愚蠢而又狡猾的人。 |
不做有才华的穷人
①人生的一个重大的悲剧在于生命逝去之时尚未认识到自己大脑里面所隐藏的惊人能量,人的大脑是上天最有灵感的完美创造。科学研究显示:一个正常的大脑记忆大约有6亿本书的知识总量,相当于一部大型电脑储存量的120万倍。然而,这么大的能量却始终处于沉睡状态,就算是世界上记忆力最好的人,其使用率也没有达到1%。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工作学习,但是,很多时候,成功的前景却是渐行渐远。
②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人脑能量如此之巨,但是很多人都是碌碌无为没有建树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没有找准自己的天赋所在,我们偏离了自己能量爆炸的方向。爱迪生讲:“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人们才说,成功不仅是努力,更重要的是选择。选择什么?选择自己的天赋所在地,然后用尽全力去飞翔!
③天赋与生俱来,任何人都有,只是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而已。现代成功学认为,天赋就是天分, 是成长之前就已经具备的成长特性。针对特别的东西或领域的特殊天生执念而使其可以在同样经验甚至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以别于其他人的速度成长起来,而且有它的独一性、特殊性。非这个人才有的成长潜力和可能性已经在他的人生中表现出了的话,那么他就具备了该方面的天赋器量。对于一个人来讲,有先天的优势,也有后天的优势。先天的优势不可改变,后天的优势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智慧就在于他找对了自己的天赋,因而有了腾飞的天空。人常说:“天才就是放对了地方的人才。”这么说来,人才没有成为天才就是因为没有走对地方。
④我们都知道,比尔·盖茨本来是读法律的,因为他对电子计算机怀有浓烈的兴趣,所以转向计算机方向。比尔·盖茨能够建立影响世界进程的微软帝国,就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天赋所在。在这里不是要讲法律没有计算机科学有用,这个不可以比较。人生激励导师李阳说:“你最大的弱点背后可能引发巨大的能量,一旦爆发出来就会成为撼动世界的优点。”对于天赋来说,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兴趣,兴趣所在便是天赋所向。一个人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天赋,听从潜意识的召唤。赵本山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小品天才,他的节目全国人民都非常喜欢。但是,我们设想过没有,假如赵本山先生不做小品,那么,他的人生道路又将怎样?你要明白,东西放对地方是资源,放错地方成垃圾。人才也是一样,放对地方就是人才,放错地方就成冗员。
⑤人生就像在拉黄包车,你应该先看清方向再拼命地拉,否则,你的力气越大,你就越是偏离目标。对于方向,首先应当找准自己的天赋所在,成功的道理必定是看清自己的天赋,然后释放自己的潜质。当然,单纯的天赋或是找准天赋不是成功的必然条件。当我们找准自己的天赋之时,还需要一种坚定不移的进取精神!在人的进取精神中,勤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孙中山先生教诲我们:“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
⑥前进的道路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过程,不论前方的路怎样的坎坷,只要我们用进取的精神坚定地发挥自己的天赋,那么,成功也很简单,无非是个坚持而已!文章题目什么意思?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从语言环境来看,第②段中爱迪生所说的“灵感”与作者说的哪个词意思接近?第⑤段中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是想证明什么观点?
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写出三种,并且选择一种说说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