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l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
A.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B.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
C.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
D.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余观汉人词章,未有不精于小学者……自宋以后能文章者不通小学,国朝诸儒通小学者又不能文章。”文中“小学”指
A.儒家经典 | B.唐诗宋词 |
C.少年儿童求学的第一阶段 | D.训诂考据之学 |
唐朝颁布的《关市令》规定:“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诣金部、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诣所在州县平校,并印署,然后听用。”这说明唐朝
A.商品经济活跃 | B.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有效管理 |
C.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 | D.中央集权涉及经济领域 |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梁启超之意是
A.心学实际上孕育于中晚唐 |
B.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
C.北朝至唐,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 |
D.唐朝时形成了“三教合归儒”的现象 |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 |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
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
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A.“为政以德”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 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