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
|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
| B.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
| C.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 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
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
|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
|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
|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
|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
|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
|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
|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