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通过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哲学,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据此得不到的信息是( )
| A.智者学派强调个人感受,易导致社会混乱 |
| B.苏格拉底强调教育的作用,以培养人的美德 |
| C.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导致诡辩学派产生 |
| D.苏格拉底崇尚自由和探索的精神 |
“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 A.丞相制度 | B.察举制度 |
| C.刺史制度 | D.内阁制度 |
司马光在叙述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时说:“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这表明()
| A.这部巨著是为更新体例,完善典籍而作 |
| B.这部巨著是为考证史料,辨伪求真而作 |
| C.这部巨著是为删冗举要,通古鉴今而作 |
| D.这部巨著是为惩恶扬善,明性修养而作 |
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
| B.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
| C.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
| D.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
“君主应为其人民服务”是启蒙运动时期富有代表性的口号之一。下列对该口号理解最贴切的是()
| A.社会契约论 | B.自然权利说 |
| C.分权思想 | D.理性主义 |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
| B.“以天下之广,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
| 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设相之患” |
| 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