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指出:“正是宋明理学大兴之后,空谈性理轻视务实之风,不但弥漫士林,而且影响了整个政治。”为此,顾炎武积极倡导( )
| A.批判君主专制 | B.经世致用 |
| C.工商皆本 | D.君臣平等 |
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 |
| B.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
| C.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
| D.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 |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
|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
|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
|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
据《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王皇后来看望。她走后,武则天掐死公主,嫁祸于王皇后。为上位掐死亲闺女,这个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比如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只记载有小公主的暴卒。下列对材料的表述恰当的是()
| A.“为上位掐死亲闺女”体现了宗法观念的逐步淡化 |
| B.“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体现对待历史人物的两面性 |
| C.武则天后宫的争宠上位侧面反映了皇权的强化 |
| D.历史记载缺乏有力证据,不宜过度依赖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即使从政治实践看,这种平民化的特色也远甚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能体现材料中“政治实践”的是()
| A.郡县制的推动 | B.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
| C.内阁制度的建立 | D.科举制的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