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 )
A.批判了古代中国皇权独断性、随意性的弊端 |
B.反映了军机处建立和密折制推行后的政治现实 |
C.是对当时西方要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应 |
D.说明作者跳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逻辑 |
下表反映了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战争名称 |
时间 |
战争影响 |
|
A |
鸦片战争 |
1840〜1842 年 |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6〜1861 年 |
圆明园遭到破坏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1895 年 |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0〜1901 年 |
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 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 |
“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2013年3月,李克强在总理记者会上以此作为开场白。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世界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名称 |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
《德意志帝国宪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颁布时间 |
1787年颁布 |
1870年颁布 |
1954年颁布 |
制定机构 |
国会制定 |
大国民会议制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
特 点 |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
君主专制是实 立宪为虚 |
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
评 价 |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
A.颁布时间B.制定机构 C.特点 D.评价
有学者指出:“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对这一时期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确立 | B.选举中的高额财产限制被打破 |
C.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 D.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国家政权 |
罗马法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下列摘自《十二铜表法》的条款不能反映这一内容的是
A.第一表诉讼当事人一方过了午时仍不到庭的长官应即判到庭的一方胜诉 |
B.第五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
C.第七表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
D.第八表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