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
|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
| 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
| 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
蔡元培曾说道:“我对于学生运动,素有一种成见,以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何等之政治组织……所以民国八年夏间,北京各校学生,曾为外交问题,结队游行,向总统府请愿……我曾力阻他们。”材料表明蔡元培先生()
| A.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
| B.关键时刻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 |
| C.提倡学术思想自由不过是空话 |
| D.认为学生应坚持学业至上原则北京师范大学教 |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在于()
| A.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 B.关注解决民生问题 |
| C.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 | D.宣布平均分配土地 |
下图是一份信函,对此信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此信函写于国共对峙时期 |
| B.“紧急会议”指的是“八七会议” |
| C.“暴动计划”基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 D.“贺、叶军队”是指南昌起义部队 |
图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信件内容推测其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正在在全力围剿红军 |
| B.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 |
|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
| D.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 《辛丑条约》 |
| B.《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 甲午战争 |
| C.太平天国 《辛丑条约》 甲午战争 |
| D.甲午战争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