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个阶段最恰当( )
| A.一战时期、1928~1936年 | B.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
| C.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 D.1928~1936年、三大改造时期 |
下表是16世纪开始的大西洋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的主要种类。如果经由欧洲输出、再行交换或生产,最后将获利输入欧洲,其顺序应是
| A.甲、乙、丙 | B.甲、丙、乙 | C.丙、甲、乙 | D.丙、乙、甲 |
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
|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
| C.强化了海禁政策 |
| 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
日野开三郎在《唐宋时期商人组合“行”的再探讨二》中写道:“以坊市对立为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的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郡县城市,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为‘城郭户’的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区的新型封建城市。”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古代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 | B.市民身份、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
| C.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步增强 | D.城市的政治职能逐步增强 |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 | B.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低,自给自足 |
有学者说: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盐铁专卖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
| A.①②④ | B.①④ | C.②③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