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支的估算数(库平银)

收入
支出
田赋                 25088000
漕粮                  6562000
盐税(包括盐厘金税)   13659000
商品厘金税          12952000
关税(1893年)      21989000
地方关卡收入         1000000
对国内鸦片征收的税和厘金税2229000
杂税、捐纳和“贡献”等  5500000
合计                88979000
中央政府行政费用、皇室津贴和满洲戍军军饷                    19478000
海关行政费用         2478000
公共工程           1500000
现代化军队、沿海防      8000000
满洲防务           1848000
甘肃和中亚的民政和军务支出4800000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      10000000
铁路建设          500000
广西、贵州和云南三省拨款 1655000
各省行政费用、各省军队  36220000
偿还外国贷款的本利      2500000
合计                 88979000

——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注:漕粮,通过河运和海运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厘全,一种商业税。捐纳,是中国古代政府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粮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的主要历史信息。(要求:提炼材料中的三条信息,并做简要说明。)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材料二已经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英美跨国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1919年5月,它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膝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请回答:
(1)示意图表明,民国初年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
(2)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3)南洋公司与英美烟公司的斗争说明了什么问题?

春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欣赏以下春联,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1)下面是建国以来农家盛行的两幅春联,读后完成下列表格。

春联
所处时期
判断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


万里山河归人民
五亿群众庆新生


(2)请你依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在春联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要求:①四字以内。②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特征和风貌。③必须保证春联对仗工整。
上联:继往开来_______________赞春天故事
下联:翻天覆地_______________畅发展情怀
(3)以上春联内容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回答:
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不同出发点和根本原因。(9分)
②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8分)

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A、B、C、D四种经济形态中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主流的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人口向城市不断移动,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材料三: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麻生《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产生了一种心情焦灼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三、四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3)对照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特点。
(4)结合材料分析,近代中英两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当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何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