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
| 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
| 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
| 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
|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
2010年4月8日的《中国教师报》报道说:朱光潜曾认为最值得读的哲学书籍就是《理想国》,在该书中,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应该具有()
| A.自制之德 | B.勇敢之德 | C.智慧之德 | D.服从之德 |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他提倡()
| A.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式的教育方式 |
| B.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
| C.因材施教,主张依据对象而进行教学 |
| D.为国举贤,宣传“仁”为核心的思想 |
下列孔子的言论,反应其“礼”的思想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过犹不及” |
|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悠视。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实现统一的原因之一 |
| 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
|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
|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
历史记载,唐太宗时曾有人请修复长城,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
| B.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
| C.唐太宗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
| 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