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签订某一对外条约:“大清皇帝、大英君主,因视两国情意未洽,今愿重修旧好,俾嗣后得永远相安。……第三款 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各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总候本国谕旨遵行。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关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大清皇上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据此可知,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正确的理解是
①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 ②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
③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 ④君主专制弊大于利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每到高考临近,社会上总会出现一些拿高考类比科举的声音,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与古代的科举制确实有某些形式上的相似之处。这里的“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主要指的是
A.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内容 |
B.以考试为选拔方式,追求公平、公正 |
C.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 |
D.侧重于对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
隋唐时期,形成了一整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各项政务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这说明唐朝中央职能部门
A.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和监督 |
B.中国古代中央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和加强 |
C.唐朝中央制度中民主原则的体现 |
D.唐朝通过三省六部制废除了宰相的权力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之统治” |
如图,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 |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
D.反映了中央权力的进一步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