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
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
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
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与北洋齐名的清南洋大臣、湖广总督张之洞,对西洋记者莫里逊对南北方的评论愤懑不已,决定亲自带领众记者参观他创办的企业。这个企业的性质是()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B.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
C.官办企业 | D.中外合办企业![]() |
阅读下列材料: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完成:
(1)材料中“第二次失败”和“‘自强’运动”分别指什么?
(2)材料中“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你是否同意作者“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史学界一般认为,应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观点,在中国近代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回答:
(1)据它们的作用和影响说明各派的观点在中国近代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代表了社会进步的什么方向。
(2)简要概括这一系列思想的变化给后人的深刻启示。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其核心是()
A. | 根本目的之争 | B. | 治国方略之争 |
C. | 新旧道德之争 | D. | 政治体制之争 |
“北方吹来十月风”,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来,随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
(1)说出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分析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其形成标志是什么?发展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有哪些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