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因而深深烙下了时代的印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科举制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促使一些读书人平时注意加强对古诗、律诗、词赋、散文、小说的写作训练,认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唐玄宗时,诗赋定为科举的必考项目。唐诗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近五万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观。科举考试还专设“书学”一科,以书取士,使朝野上下莫不笃重书法,趋之若鹜。贞观、开元之治,经济繁荣,国威远扬,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更把书法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代书法成就以楷书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代书法家更是不计其数。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讲义》
材料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材料三 《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如岳飞《满江红》名句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人道寄奴曾往”,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因为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
——《百家讲坛》历史频道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诗繁荣的原因。(1分) 结合所学,举一例说明材料一中的“唐代书法家更是不计其数”。(1分)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什么文学形式?  (1分),请指出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1分)
(3材料三中,编撰《四库全书》时对古籍篡改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什么政策?  (1分) 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1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伊斯兰教的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隋唐时期的乐舞 宋元的绘画艺术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史实

时间
参战国与卷入人口
新式武器
伤亡人数
1914-1918年
30多个国家,1.5亿
飞机、坦克、毒气弹
3900万

材料三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注: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选自《全球通史》
(1)材料一所示历史事件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2)据材料二的史实,你能得出“一战”相关的结论吗?
(3)你同意材料三德国官员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民族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
——《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材料二 “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宣言》。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
——马丁.路德.金1963年8月的演说
材料三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六条 法津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第十七条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人权宣言》
材料四 1861年改革是国内外形势挑战的结果。当时的俄国,危险和机遇并存,沙皇政府的当权者认识到这一点,并实行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分配。
(1)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华盛顿有哪些“有所为”?材料二中,签署《解放宣言》的美国总统是谁?
(2)《人权宣言》是哪个国家的文献?哪些规定体现出它在为民主立法?
(3)材料四中的“危险”指的是什么?沙俄政府是怎样满足农民阶级利益的?

某校正在进行“走近历史名人,感受思想力量”的历史活动课。同学们围绕以下收集的图片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其中:

(1)图一中的思想家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2)请将以上图片人物分为两类(只写序号),并说明你的分类标准。
第一类:
第二类:
(3)思想的发展有其传承性。请任意选择图片中两个人物,说明其所代表的思想之间的联系。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先导和精神动力。请从以上人物中任选一位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一一一《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一一一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史料解读】
(1)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问题思考】
(2)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说出一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名称。并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做简要评价。(至少答出2点)
(3)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不同?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
(4)胡适等为解决“文化”上的不足,学习“西洋近代文明”的主张有哪些?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著作……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军事失败”与“少数人觉悟”各指什么具体事件?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惊醒”与“昏昏睡去”对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