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帝师”管理( )
A.佛教与西藏军政事务 | B.全国政令发布中枢机关 |
C.少数民族与宗教事务 | D.地方一级最高行政机构 |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必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此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的现象 |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问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
D.宋代时期地主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
甘蔗种植是清代赣南商品农业中重要的产业。同治《南康县志》载闽粤籍客户“嘉道以来,种植繁多,酹与禾稼,核其岁入,几与闽粤争利广矣。”而在同一县志上却记载“若懋迁有无,虽十倍之利,宁弃弗顾,弃农作商,康人绝少。”以上史料不能表明
A.县志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当地人重农抑末思想相矛盾 |
B.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思想 |
D.重本抑末已内化为农民的思想观念 |
《虔台倭纂》记载:“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州)人、漳(州)人、宁(波)绍(兴)人主之也”;“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材料说明
A.倭寇多是被胁迫的中国人 | B.海禁政策导致了倭患出现 |
C.荡除倭寇的战争卓有成效 | D.倭患导致了海禁政策出台 |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职业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工场主 |
商人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 B.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 D.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