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盛唐至宋初的一首诗作:“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却是成忧恼,珠金虚满堂”。对此解读不确切的是
| A.均田制的败坏 | B.土地兼并的严重 |
| C.工商业者经济地位提高 | D.工商业者法律地位提高 |
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上述材料不能直接说明()
| A.甲骨文是研究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
| B.《诗经》中有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
| C.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粮食作物 |
|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 |
春秋时期,促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铁器的使用 | B.社会人口的增加 |
| C.国家分裂的影响 | D.统治阶级的提倡 |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材料描述的工具是( )
| A.翻车 | B.筒车 | C.耜 | D.耧车 |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
|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