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哲学通史》-书写道,“(公元前五世纪),奴隶主民主政治,为公民创造了较为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活跃的文化生活。公民们可以在公民大会上对城邦的大事发表演说,……人们参加公共政治文化活动不再依赖旧有的权威和习惯,而靠自己意见的正确合理,符合逻辑和能言善辩。人们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迫切要求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善于辞令的本领。”这样( )
| A.智者运动应运而生 | B.自然法诞生 |
| C.伯里克利时代到来 | D.梭伦开始改革 |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
| B.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
|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中国的GDP增长率在1957年、1979年和1993年均有显著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年份的GDP增长的共同因素是()
| A.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
| B.生产力活跃,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 |
| C.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
| 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
| A.着重发展重工业 |
| B.实行“一五计划” |
| 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
| 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
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7.6%下降到28.5%,集体工业比重由22.4%上升到38.3%,1980~1998年城乡个体工业比重由0.02%上升到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由0.48%上升到19.9%。这说明()
| A.工业投资主体体现多元化 |
| B.乡镇企业成为工业的新生力量 |
| C.国有工业所有制得到优化 |
| D.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随后在农村中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下列对民谣解读有错的是( )
|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高兴心情 |
| B.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 |
| C.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