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 )
A.清代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
B.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加重 |
C.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 |
D.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公元前43)有句名言:“没有什么比认识到我们生来是为了正义更能让我们变的崇高了,法律不是靠我们的意志而是依靠其本性来实施的。”该言论
A.是古罗马法律律令系统化、法典化的总结 |
B.是对罗马帝国《万民法》精神的理论阐释 |
C.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的理论源头 |
D.是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法治社会的理论基础 |
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 | B.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
C.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 | D.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 |
唐长安四年,监察御史肖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后,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责之曰:“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肖至忠却答曰:“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李承嘉无言以对。由此可见唐代
A.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之外 | B.监察官员不受长官节制 |
C.监察官员有独立奏事传统 | D.监察机构内部分工混乱 |
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材料所述的“转变”
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 B.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 |
C.促使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 | 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