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 )
| A.清代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
| B.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加重 |
| C.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 |
| D.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是指()
| A.十月革命 | B.二月革命 |
| C.“八•一九”事件 | D.七月流血事件 |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约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
|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
|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
马克思把1870年9月起义称为是愚蠢的举动,但1871年4月说:“我英勇的巴黎工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自我牺牲。”马克思的这两段评价()
| A.相互矛盾 | B.自我否定、自我修正 |
| C.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一样 | D.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一样 |
“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迈出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第一步,但从称西方国家为“夷”这一角度看,其思想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A.藐视西方科学技术 | B.藐视西方思想成就 |
| C.主张全盘西化 | D.未放弃天朝大国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