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该书传人日本后,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该现象说明( )
| A.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 |
| B.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 |
| C.《海国图志》只关注了西方的新技术,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 |
| D.《海国图志》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更有市场 |
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 A.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
| B.发动大跃进运动 |
|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
| D.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
如果我们把树苗比喻成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那么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之中的“夏天”,树苗所呈现的状态应当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 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猛。其特点主要是()
| A.面粉、棉纺、化工等行业发展迅猛 | B.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 |
| C.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 | D.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 |
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张謇()
①把救亡图存作为时代的使命②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
③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④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主要原因是()
| A.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
| B.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缓和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
| 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
| D.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借以抵制中国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