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该书传人日本后,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该现象说明( )
A.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 |
B.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 |
C.《海国图志》只关注了西方的新技术,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 |
D.《海国图志》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更有市场 |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
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符合上述思想的实践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创办轮船招商局 |
C.创办福州船政局 | D.成立三支海军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
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
A.王室大力支持 | B.地理位置优越 |
C.商业资本发达 | D.金银需求量大 |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