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日益缩小 | B.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萧条状态 |
C.西方政府对经济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 D.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同时加强 |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份 |
1960年 |
1970年 |
1980年 |
1990年 |
2000年 |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
40% |
38% |
36% |
34% |
31% |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
28% |
34% |
43% |
37% |
36% |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
22% |
27% |
37% |
36% |
43% |
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
邓小平曾说:“所谓多极 ,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 ,怎么样也算一极。”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世界多级化格局已形成 | B.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
C.和平崛起是中国发展必由之路 | D.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
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从以上案例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趋向及特点。以下表述最
恰当的是
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 B.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 |
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 D.民族交流是服饰变化根本原因 |
“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阶段最恰当:
A.一战时期、1928~1936年 | B.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
C.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 D.1928~1936年、三大改造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