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
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
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说,“目前世界危机势必迫使我国政府采取影响深远的行动。当珠宝店着火的时候,要保证珠宝店附近的人不去拿几个珠宝是办不到的。”当“珠宝店着火的时候”,在中国出现了哪些情形()
①八国联军侵华 ②日本出兵占领我国山东、又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③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④中国共产党成立
A.②③ | B.① | C.②③④ | D.② |
从下列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②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③革命派大力弘扬民主④民主政治得以实现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③④ |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