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
|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
| 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
|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
| 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
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A.符合当时的国情 | B.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
| C.可以挽救民族危机 | D.传播了资本主义新文化 |
自明清以来,小说就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商品经济发展②市民阶层壮大③小说的世俗性④重商观念形成
| A.①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雅典的现状时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从该谈话中可看出他
| A.推崇民主制度 | B.认为雅典民主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
| C.欣赏僭主政治 | D.认为雅典政治受到人性的负面影响 |
钱基博先生说:“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 ”“章炳麟与人论文,以为严复气体比于制举;而胡适论梁启超之文,亦称蜕自八股。斯不愧知言之士已!”这两句话
| A.直接肯定了八股文的积极作用 | B.间接批判了四书五经的消极作用 |
| C.直接肯定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 | D.间接批判了维新变法的不彻底性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
|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