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种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一场重大社会变革的到来,而且这种潮流还会冲破地域的限制,对东西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18世纪至19世纪末,受启蒙思想影响,欧美地区和中国发生了哪些政治变革?
材料二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2)归纳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物资可以理解,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益皆此理之流行,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1)材料一、二对“理”的阐释有何本质的一致性?
(2)材料二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的?
(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的思想观点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如微子、箕子之类。春秋初期只有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称“子”;到春秋中期以后,诸侯的卿就普遍称“子”;到春秋、战国之际,“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子、墨子之类。到战国时代,“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
——摘自杨宽《战国史》
(1)从春秋以前到战国,“子”的含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2)从“子”的含义变化中可透视出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文明”的概念,他指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构成人类文明的第一个轴心时期。中国、希腊、印度时代是三个著名的轴心文明,代表了世界文化三个核心。……“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3)在第一个轴心时期,中国和希腊的政治体现走向各呈现出什么特点?
(4)在这一时期,中国和希腊都出现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景象。具体表现如何?各占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人文主义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还是一个年轻人时,苏格拉底……从自然科学和宇宙哲学转向伦理学和逻辑学。……正如3个世纪后西塞罗所宣称的,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植入城市和人们的家里,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
——塔纳新《西方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苏格拉底对哲学所做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分)
材料二

(2)材料二的圣母像中,哪幅作品最有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说明你的判断理由。文艺复兴时期出现此类艺术作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文艺复兴相比较,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及思想特点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分析启蒙运动在世界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1)据材料一,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
材料二

董仲舒
朱熹
“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夫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董仲舒、朱熹两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一句话概括他们基本思想的共同点。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