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xiūsè(  )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 )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 )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mòmò(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 )时 密密地(  )着    xiūsè(      )    mòmò(   )
(2)选文划直线句中的“田田”一词的意思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背影》选段,回答下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
文段中划横线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有何用意)。
“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中“似的”能否去掉?为什么?


消失的麦客
一大早,爷爷就拎把镰刀出了门,再进门时,领了个麦客回来。
麦客是揽工割麦的。母亲做好了早饭,一看爷爷身边的麦客,惊讶地“咦”一声,皱着眉头说:“爹,咋是个孩子啊?”
爷爷晃了晃手里的镰刀,嘿嘿一笑说:“别看人小,本事不小。刚才我领他到麦地里蹿一圈,试试身手,一点儿不孬。”
父亲和母亲都是割麦的好手。以前,我家从不雇麦客。可今年麦子黄时,一向身强体壮的父亲病倒了,腰痛得站不起来,小叔领着父亲去了县医院,查不出结果,又去了省医院;爷爷老了,割不动麦子;小婶教书,脱不开身。两家的麦地有四十几亩,靠母亲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割不完的。母亲跟爷爷商量了半天,才决定雇个麦客……
吃过早饭,母亲领着小麦客下了地。中午回来,母亲惊喜地连声称赞:“果然不孬,连我都撵不上,不是他的对手哩。”
母亲做饭,小麦客也不闲着,一会儿到院里提水,一会儿帮母亲烧火。闲谈中,母亲知道,小麦客满十九岁了,家在甘肃陇南一带,父母已去世多年,家里还有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小麦客两年前就离开了学校,跟着村里人过黄河,一路向东来我们这边当麦客。
麦子割到一半时,小叔从省城匆匆赶回来。父亲要做手术,他是回来取钱的。母亲七拼八凑,卖了一头猪,才凑了三千块。送走小叔,母亲拿着剩下的四十块钱对小麦客说:“我家男人要做手术,家里拿不出雇麦客的钱了……这是你的工钱,拿着。你另找一家雇主吧。”
小麦客没接钱,一脸诚恳地说:“大嫂,你家麦子熟透了,不能再扛了,就让我帮你割完吧,工钱可以先欠着……”
母亲一愣:“欠着?”
母亲不知道陇南在哪里,但母亲明白陇南离我们这里一定很遥远,隔山隔水的远。母亲说:“欠账没有欠这么远的呀!”
小麦客说:“我明年还来,到时我登门来拿……”
母亲断然地摇摇头。
一旁的爷爷说:“哪有半道打发麦客的理儿?留下吧。工钱的事我想办法。舍下这张老脸,还愁借不到几十块钱?”
爷爷借钱去了。鸡卵大个村子,东家三块,西家五块,总算凑够了小麦客的工钱。
小麦客要走。母亲起个大早,烙了香喷喷的鸡蛋葱花饼。母亲去喊小麦客,连喊几声没人应。推开房门一看,里面空荡荡的,小麦客早走了。更让母亲惊愕的是,叠好的被子上有一沓钱,正是母亲昨晚交给小麦客的八十块钱工钱……
母亲抓着钱跑出门去,问遍了村里早起的人,都说陇南麦客们鸡叫头遍就结伴出了村,这会儿怕是到镇上的车站了。母亲呆呆地站在村口,一阵晨风拂过,吹落母亲满眼的泪水
第二年,麦客没来。
第三年,麦客还是没有来。
小婶说,麦客的老家这几年也好起来了,男人们不用出门当麦客了。母亲听后,有几分欢喜,也有几分失落。
一晃三十年过去,母亲已是快六十岁的人了,还是常常念叨起当年的那个小麦客。母亲说:“他也奔五十岁的人了,该是老婆孩子一大家了吧?”母亲还说:“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家?还记不记得咱欠他八十块钱工钱……”
前年,甘肃陇南发生泥石流,伤亡惨重。那些日子,母亲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幕幕令人揪心的画面,老泪纵横。
我回城的头天晚上,母亲突然问我:“城里有没有捐款的地方?”我说:“有,到处都是。”母亲翻箱倒柜找出个旧存折交给我。母亲说:“替我捐了吧。”我一看,存折上只有八十块钱,存期已经三十年。我明白了,这不就是当年我们家欠小麦客的工钱吗?这些年来,我们家也苦过、难过,可母亲硬是没动过这份钱。只是当年的八十块,现在已变成了六百元。
回城后,我添了四百元,凑足一千元,以母亲的名义郑重地捐给了甘肃陇南灾区。
以“消失的麦客”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按照事情的发展,母亲对麦客的心理(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完成下表。

情节
做早饭
中午回来
站在村口
三十年后
母亲态度或心理
(1)
(2)
(3)
(4)

赏析 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母亲呆呆地站在村口,一阵晨风拂过,吹落母亲满眼的泪水。
文中的小麦客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的人物形象,并结合生活实际或社会现状说说他身上哪一点最打动你?


微信
微信是一款以智能手机终端为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通讯软件。微信的出现正处于互联网的第三个高速发展阶段——即时网络时代,微信具有“语音短信”“免费”“移动”“便捷”等特点,备受市场热捧,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微信潜在的用户数量巨大。微信用户的重要来源是网民,而我国网民数量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另一方面,网络使用时间延长。即时网络时代,用户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延长了网络使用时间。网民数量的增长,体现出微信潜在市场的广阔;网民在线时间的延长,表明潜在用户消费能力的增强。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信传播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微信涉及的传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好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等方式。好友间传播,是指通过微信互相添加为好友的用户之间点对点的双向传播。一般而言,数量仅限几百人。朋友圈传播,是指微信用户在增加了朋友圈插件后,可通过手机接收到自己的朋友圈好友动态,也可通过手机拍照发送到朋友圈。传播范围跟自己的好友数量相关。信息接收,是指微信用户作为信息接收端,可以在安装有关插件的前提下,接收来自腾讯网站推送的新闻广播、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来自腾讯微博更新的信息,并向自己的好友转发。但是,腾讯系统在传播信息上有所限制,每天只发送两条新闻。
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这一点决定了微信在产品功能上也做出了限制信息分享的功能限制,导致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较弱。第一,限制信息的大规模传播。微信信息停留在传受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只有传受双方可以看到听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微信目前没有设置向圈外转发的功能,因而无法形成微博式长链条的多级传播,难以形成圈子与圈子之间的传播。第二,降低信息积累,增加信息溯源难度。微信以聊天为主,积累信息的深度不如微博。相比微博而言,微信无法对信息进行搜索和量化分析。第三,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微信也注重了私密性,设计上更尊重个人意志。例如微信上QQ空间及腾讯微博的分享按钮都是默认关闭的,朋友圈的照片没有分享的功能等。(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7期,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的一项是()

A.微信是即时网络时代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B.微信潜在的用户数量巨大
C.微信潜在用户消费能力增强
D.在传播上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时网络时代的微信,以其独有特点备受市场关注,增速快、市场需求大。
B.基于私密性,微信朋友圈并不支持转发有关信息,也没有设置照片分享功能。
C.微信的用户每天都可以获取来自腾讯系统发送的很多新闻,信息接收量大。
D.微信无法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主要原因是其大众传播能力较弱。

根据本文和下面的材料,简要说明微信和微博在传播上有哪些不同
材料链接: 微博从接受信息进行初级转发开始,呈现的是爆发式传播状态。在微博上添加“关注”行为所形成的是一种不对称人际关系,这种过程很容易将人际关系从熟人的圈子扩展到陌生人,因而使得个人社交范围大大拓宽,“粉丝”可高达数十万乃至上千万。松散的社交关系使微博具备了一对多的大规模群体交流的能力,从而使微博大众化传播成为一种现实。微博借助转发使影响力几何级增大,能赢得规模性的话语权。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给孩子7平米的“大世界”
①大冬天,毛菊站在北京“草场地村欢迎你”的大牌子下面,穿了件褪了色的黑棉袄,推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车把上挂着的塑料袋装着她的早饭:一个茶叶蛋和一杯紫米粥。这样的形象与周围灰突突的环境很和谐,却令人难以将她与博客头像里,那个站在维也纳宫前穿着吊带背心和牛仔裤的形象联系起来。她不大喜欢讲话,言语中透露着矜持的礼貌。
②北京电视台曾经在一则公益广告短片里简述了这个80后的故事:只身来到北京,放弃了白领工作,创办了这家面向附近打工子弟的“草场地免费图书室”。随着她穿过七拐八拐的狭窄小路,终于来到了这个位于草场地村中心的小院儿。院门口斑驳的砖墙上,贴着一张大大的手绘海报,用稚嫩的笔迹书写了几个彩色的大字:免费图书室。以毛菊位于草场地中心的免费图书室为界,图书室东边,居住着上千户外来务工的家庭,很多人身着破旧的衣服,骑着电动车出入狭窄的街道。图书室西边,是艺术家和商人开办的画廊,来这里的人大多衣着光鲜,神色从容。毛菊和她的图书室夹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间,却安然自得,相得益彰。免费图书室其实只是小院里的一间7平方米左右的平房,房间里的四面墙摆满了书。在这里,孩子们成了主角,毛菊很信任地把几把备用钥匙交给一些孩子,让他们参与图书登记的工作。
③从2006年,她就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名校毕业,英文流利,她很快找到了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那时一个月的收入比现在一年的还多”。2010年在欧洲跟一个当地剧团工作的机会,让她积累了一笔钱。但她始终觉得,那次工作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外国艺术家身上那种纯粹的品质,“他们看淡名利,只注重事情的意义。”回到北京以后,她一直寻思着用这笔钱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经常出入草场地村,看到那些打工者的孩子们在街上无所事事地打闹,她便开办了这个图书室。租房、买书、买家具,“开始以为用不了多少钱,结果不到半年这笔钱全投进去了。” 她索性背着家人把工作辞了,在这间7平方米大的小屋当起了“孩子王”。附近的小孩子们一放学,就呼呼往这里跑。有的孩子把她当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有个叫姬捷的小姑娘曾对毛菊说:“真希望人贩子把我抓走,活着好无聊。”姬捷的父母在这边开了家小饭店,每天忙忙碌碌没时间陪伴她,从6岁开始,她每天的生活除了上学就是到饭店帮忙。这种被忽略的压抑,她只对毛菊说过。毛菊给姬捷推荐了两本书:《我不愿你死于一事无成》和《千纸鹤》。两本书讲的都是坚强女性的故事,小姑娘很喜欢,读了又读,逐渐变得乐观积极,还常常主动给年幼些的孩子们讲故事。毛菊说她:“讲得比大人都好。”
④有人跟毛菊开玩笑说,这间图书室简陋得像个厕所。但对于草场地这些打工子弟们来说,却是一个温暖的家。这些平日里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们,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新伙伴,认识了与他们生活在截然不同环境里的艺术家,透过这个小小的平台初初窥见了北京斑斓的一角。经常聚集在这里的不仅仅是那些外来务工者的孩子们,还有周围画廊的外国艺术家。图书室经常举办免费的英语班,故事会。今年9月,毛菊还组织孩子们去听了一次由外国艺术家们演奏的音乐会。
⑤对面裁缝店的栾老板因为女儿苗苗常常在毛菊那里看书,逐渐变成了图书室的帮手,负责帮图书室开门、还书。栾老板记得毛菊第一次到他店里来是为了修补一双红布鞋,“现在的年轻人哪有穿布鞋这么朴素的?”但当有外国艺术家来这里帮忙教孩子们英语,看到毛菊叽里呱啦地讲出一大串英文时,他又觉得这姑娘是个“知识分子”。比起漂亮的衣服和名牌的包包,她似乎更享受阳光和空气这些天然的东西。图书室像个无底洞,让她不得不想办法赚钱和筹钱,一个常在这里读书的小孩子对她说:“我真想不出如果这里关了,我还能去哪儿看书。”
⑥即将当妈妈的她,决心生完孩子后重新开始接翻译的活儿来维持图书室的运转并减轻丈夫的负担。挺着大肚子,不能亲自到图书室的日子里,小房间的大门却照常敞开着,推开贴着“静”的玻璃门,一个刚刚帮妈妈买完馒头的小男孩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选了一本图画书后,他熟练地在本子上登记,轻抚了一下书的封面,蹦蹦跳跳地跑走了。
本文的题目为“给孩子7平米的“大世界””。阅读全文,用简短的文字说说什么是“7平米的大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一个刚刚帮妈妈买完馒头的小男孩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选了一本图画书后,他熟练地在本子上登记,轻抚了一下书的封面,蹦蹦跳跳地跑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主人公因为“看到艺术家身上那种纯粹的品质”, 放弃了白领工作,创办了这家面向附近打工子弟的“草场地免费图书室”,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看法。(80个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小雨入端午
冯骥才
①今日进入端午假日,醒来很早,起身坐在我的“心居”,身闲气舒,意定神足。我这心居,不是斋号,乃是在阳台一角搭个棚屋,屋里屋外栽些花草藤蔓,屋间放置老家的绿茶、好吃的零食、有弹性的藤椅和心爱的木狮铁佛陶罐石砚等。这是一己的私人角落。平日在外边跑累了,回来坐在这里聚聚气力,抑或有什么未了的思考,便到这里舒展一下脑袋里的翅膀。
②今日,我特意在那个木雕花架上挂了几件艳丽五彩的小物件——丝线粽子。这种端午特有的吉祥小品,给花架上青翠又蓬松的蜈蚣草一衬,端午的气息油然而生。其实,过这种古老的节日,不必太刻意表达什么深刻的精神内涵,随性而自然地享受一下传统情味就是了。
小雨从昨晚就来到我的城市里,此刻依旧未走。雨太小,看不到零零落落的雨点,却见屋外边绿叶被雨点敲得一动一动。
④眼瞧着这优美地悬垂着的丝线粽子,悠悠地想起一件相关的老事:
⑤念小学的时候,每逢端午佳节,都是班上同学们缠丝线粽子的一次热潮。大家先用硬纸叠成小小的粽子壳,然后使五彩丝线一道道缠起来,缠的过程中不断改变颜色,最后缠成一个个五彩纷呈却各不相同的小粽子来。这原本是课堂上老师教的一种节日手工,由于大家喜爱,课间休息时也缠,下课后不回家还缠。丝线粽子最大的魅力是,颜色完全任由自己搭配,所以每个人都想缠出一个特别又好看的丝线粽子,向别人显摆。于是,弄得教室满地都是彩色线头,做卫生可就费劲了,那些花花绿绿的小线头一扫全绕在扫帚上,得使好大劲才能摘干净。
⑥缠粽子的丝线都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那时代母亲们在家都做针线,各色丝线家家都有,关键看谁配色好,想法出奇。
⑦我的班上有一个女生,叫徐又芳——那时的孩子名字都是三个字,大概与家族的字辈有关。记得她个子高,短发,衣着很旧,据说她家里穷,家里没有好看的丝线,就从地上拾别人扔的线头来缠,可是她心细手巧,虽然拾的线头很短,但缠出的粽子反而色彩十分复杂和丰富,斑斓又精细,超过了所有的人。我向她借一个拿回家给母亲看,母亲也连连称赞说,这种缠法要每缠一道线换一个颜色,太难了。我说她的线都很短,只能缠一道,因为她的线是从地上拾的。母亲说,这孩子太可怜了,便用一个木线轴缠了各色的丝线,叫我带给她。
⑧要命的是那时我太不懂事。丰子恺说:“孩子的目光是直线的。”其实孩子的一切都是直线的。转天我到班上,把线轴给她,真心对她说:“我母亲说你太可怜了,叫我把这线给你。”
⑨我以为她会高兴,谁料她脸色立刻变得很不好看,只说一句:“我不要!”似乎很生气,转身就走,从此便不大搭理我了,一直到小学毕业各自东西,以后再没有见到她。这个带着对我的误解却无法接受我歉意的女孩如今在哪里?
⑩我当时不明白她何以会那样气愤,后来明白了:别人的自尊是决不能伤害的。哪怕是不经意的伤害。伤人自尊,那会是一种很深的伤害。
⑪这事过了差不多六十年。虽然平时不会记起,但每逢端午悬挂丝线粽子时都会想起来。原来它深深地记在我的端午的情结里,一年一度提醒着我。
写到此处,小雨似停,天光渐明,外边的朱花碧草像洗过澡一样鲜亮。
本文结构精巧,如⑤⑥两段多处内容与后文相照应。结合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⑤⑥段内容
后文相关内容
描述丝线粽子的制作方法
徐又芳用彩色线头缠出斑谰又精细的丝线粽子
每个同学都想缠出特别的丝线粽子

教室满地都是线头


徐又芳家境贫困,家里没有好看的丝线

本文题为“小雨入端午”,文中两处写到小雨 ,除了交代自然环境,还与作者的心境有什么关联?请分别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结合文章,说说作者“端午的情结”具体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当年“我”送徐又芳丝线原本是善意的举动,为什么却对她造成了伤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年“我”一次善意的举动却给别人造成了伤害,请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