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3---6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加点字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食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执策而临之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和“伯乐”各有喻指,请写出它们的比喻义。
千里马比喻:                      伯乐比喻: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
注: 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④庸:怎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2)自枉屈猥:
(3)一日三至而得见弗:
(4)见布衣之士布衣: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遂见之,不可止。
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本题共4小题,共13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沈复《幼时记趣》)
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察秋毫()(2)项为之()
(3)徐喷烟()(4)数十()
翻译下列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请概括文章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物外之趣”?
作者童年为什么会发现这些“物外之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解释加点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2)相而去()
(3)去后至()(4)元方入门不()
翻译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先从“”的角度言明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再从“”的角度言明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道歉。(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字回答)
“下车引之”与“入门不顾”各自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多趣味 (2) 林寒涧 (3)引凄异 (4) 虽乘奔御风不以
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

文言文阅读
【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仕:做官;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并:连同;⑤以:用来⑥何:哪里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契其舟()(2)不亦乎()
(3)项为之()(4)席上菱()
选出句中 “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人自护其短
C.常蹲其身 D.自度其足

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2+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