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短文。
拔去心灵的杂草
自从加盟网上“开心农场”,每天有不少时光与“种菜”“除草”“收菜”“偷菜”为伍。与别人热衷“偷菜”不一样,我感触更深的,是“除草”的过程。
按游戏规则,每天主动为菜地“除草”的,可以增加积分。在自家菜地“除草”的同时,热心帮他人菜地“除草”者,也能增加积分。一时间,偌大的农场,“除草”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为了快速获得积分,每日里,我在密切关注自家菜园的杂草之外,还主动深入好友的菜园,想做些“除草”工作。这时才发现,大多数人的菜园居然十分干净,原因是想帮别人“除草”的人太多了;即使某类“不讲究”的菜园,菜地的杂草还没发芽,即有“热心人士”前来光顾。“除草”和“偷菜”一样,成了农场引人注目的另一道风景。
“热心人士”是否真的热心?无草的菜园是否真的“干净”?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虚拟的网上菜园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人与人之间的虚荣、争斗与功利。设想如果没有那点积分奖励和升级的诱惑,相信很多人出于自私心理,不是去帮对方除草,而是巴望他人菜园杂草疯长,甚至去种些草种,让其等级分远远落后于己而后快。
每个人的心灵都会长些不健康的“杂草”,而要清除这些“杂草”,不能指望别人。这使我想起某幼儿园老师的奖励,凡是主动扫地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红花和实物。结果,小朋友们在后来各类活动时,处处讲价钱,索奖励,虽然手脚貌似变得勤快,但功利心却成倍增长。生活环境变洁净了,但心灵环境却受到“杂草”的污染。
追名逐权,落井下石,唯利是图……这些都是每个人心灵菜园上衍生的“杂草”。它们隐藏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隐藏在衣着光鲜的背后。人心都是向往质朴,向往自然的,当我们超纵鼠标的手,伸向别人的“菜园”的时候,是否想过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播洒爱心,还是为了成全功利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结构上看,1、2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从内容上看,文中“心灵的杂草”指的是什么?
文章第4段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简述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请按照议论文的行文特点为本文补写一个结尾。
阅读《打往天堂的电话》一文。
①一个春日的星期六下午,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里,报刊亭的主人文叔正在悠闲地翻阅着杂志。这时一个身穿红裙子、十五六岁模样的女孩走到报亭前,她四处张望着,似乎有点不知所措,看了看电话机,又悄悄地走开了,然而不多一会儿,又来到报亭前。
②不知道是反反复复地在报亭前转悠和忐忑不安的神情,还是她身上的红裙子特别鲜艳,引起了文叔的注意,她抬头看了看女孩并叫住了她:“喂!姑娘,你要买杂志吗?”“不,叔叔,我……我想打电话……”“哦,那你打吧!”“长途电话可以打吗?”“当然可以!国际长途都可以打的。”
③女孩小心翼翼地拿起话筒,认真地拨着号码,善良的文叔怕打扰女孩,索性装着看杂志的样子,把身子转向一侧。女孩慢慢从慌乱中放松下来,电话终于打通了:“妈……妈妈!我是小菊,您好吗?我随玲子姐姐来到了深圳,进了一家电子厂,上个月我们发工资了,等我凑足了1000块,就寄回去给弟弟交学费,再给爸爸买化肥。”女孩想了一下,又说:“妈,我告诉你,我们的工厂里每天都可以吃上肉呢,我都吃胖了,妈妈你放心吧,我能够照顾自己的……”
④突然,小女孩的语调变了,不停地用手抹着眼泪,“妈,你的胃还经常疼吗?你那里的花开了吗?我好想家,想弟弟,想爸爸,也想你,妈,我真的真的好想家。”女孩再也说不下去了,文叔爱怜地抬起头看着她,女孩慌忙放下话筒。“姑娘啊,想家了吧?别哭了,有机会就回家去看看爸爸妈妈。”“嗯,叔叔,电话费多少钱呀?”“没多少,你可以跟你妈多说一会儿,我少你一点儿钱。”文叔习惯性地往柜台上的话机望去,天哪,他突然发现话机的电子显示屏上竟然没有收费显示,女孩的电话根本没有打通!“哎呀,姑娘,真对不起!你得重新打,刚才呀,你的电话没有接通!”“嗯,我知道”“叔叔!其实……其实我们家乡根本没有通电话。”
⑤文叔疑惑地问道:“那你刚才不是和你妈妈说话了吗?”女孩终于哭出了声:“其实我也没有了妈妈,我妈妈死了已经四年了……每次我看见同伴给家里打电话,真羡慕他们,我就是想和他们一样,也给妈妈打打电话,跟妈妈说说话……”听了小女孩这番话,文叔禁不住用手抹了抹老花镜后面的泪花:“好孩子别难过,刚才你说的话,你妈妈一定听到了,她也许正在看着你呢,有你这么懂事、这么孝顺的女儿,她一定会高兴的。你以后每星期都可以来,就在这里给你妈妈打电话。”
⑥从此,这个乡下女孩和这城市的报亭主人,就结下了这段“情缘”。每周六下午,文叔就在这里等候女孩,让女孩借助一根电话线和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电话号码,实现了把人间和天堂、心灵和心灵连接起来的愿望。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仔细阅读第①段和第②段,说说为什么女孩子要忐忑不安在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前反反复复地转悠?
女孩的老家没有通电话,她的妈妈也已经去世了,可为什么她还要有模有样地给她的妈妈打电话呢?
认真阅读第③段,思考为什么文叔说女孩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请在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女孩懂事、孝顺的句子抄写在下边。
在本文中第④段写到了来打电话的女孩流泪,第⑤段中又写到了报刊亭的主人文叔流泪。他们两人分别为什么流泪?
(1)女孩流泪是因为:
(2)文叔流泪是因为: 本文中的哪一处使你最受感动?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动是什么?
我找的语句:
我感动原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后面题目
解码汉字“行”
①汉字就像一台机器,能拆解成零件二三。解字好比侦探破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码汉字“行”。
②“行”字本来的读音应该是háng,是个名词。从甲骨、金文所画的字形来看,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它的本义是道路,是四通八达的路。《诗经》上说“置彼周行(háng)”,“周行”就是通向西周京城的大道。《诗经》上还说“遵彼微行”,“微行”就是小路。
③“行”的本义是道路,所以由“行”字构成的字也都和道路有关。如:“街”、“衢”这两个字,就都是道路的意思。
④“行”字的本义是道路,道路自然就成了人多的地方。而路的两边也正是做买卖的好地方,所以有很多人聚在路的两边做交易,路旁的店铺也就称为“行”了。比如,银行就是路边存钱的地方,粮行就是路边卖粮食的地方,商行就是路边卖东西的地方。进而又引申出“行情”“行话”等词语。“行情”就是市面上商品的一般价格。“行话”就是各行各业的专门用语。
⑤路是人走的,所以从道路的“行”引申为“行走”的“行”,是很自然的事情。读音也变成了xíng,词性也变成了动词。
⑥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行”字解码中即可见一斑!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分)
答:本文围绕汉字“行”,介绍了四方面的知识,请写出前两个方面。 (4分)
(1)
(2)
(3)由“行”引申出的与“道路”相关的词义、词语。
(4)由“行”引申出的新词义、新读音、新词性。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3分)
本文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依照示例,自选一个你熟悉的汉字,说出这个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联想?
链接材料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节选自《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答:汉字堪称我国第五大发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是随着网络的运用,很多人提笔忘字,出现了母语的缺失现象。对此,2013年10月北京市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语文由150分增加至180分,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重庆市也出台了从2014年起,英语考试不含听力,时间调整为100分钟。请你概括我国重视教学的措施,并为 “失忘症”开个方子。
答:
阅读《雨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这个初冬一个周末的早晨,我被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满心无奈地接受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不得不放弃温暖的被窝去公司加班,完成一张本该下周三才交差的图纸。匆匆地洗漱毕,我向窗外瞅了一眼。天阴沉沉的,雨已下了很久了。我从壁橱扯出一把雨伞,快步向楼下的公交站走去。
②看来,和我一样悲剧的人还不少,小小的公交站里挤满了人。他们个个都手捧着冒着热气的快餐大块朵颐着。站旁的小垃圾桶显然已不堪重负,人们只好把垃圾堆在垃圾桶周围。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句:“这清洁工哪里去了,垃圾都堆成山了!”也许这是一句有魔力的话,没过几分钟,一个脚踏三轮车的清洁工便影影绰绰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③我看到这位身穿橙黄色工作服的清洁工,身上罩着一层薄薄的塑料布,显然是雨来时临时披在身上的。雨水早已浸透他的头发,顺着发梢一滴滴地滴落到他不断工作的手上。这时,雨大了起来,清洁工也把垃圾清理完毕。他站在了车站的矮檐下,看来是想躲一会儿雨。挨着他的人不自觉地向我这边挤,仿佛在躲避着什么。霎时间,本来还挤满人的小车站的一头只剩下清洁工一人。许多人上车时,还回头看了清洁工,似乎露出鄙夷的神色。
④人们差不多快走光了,我还在焦急地等待着班车。这时,我看见一个小男孩撑着一把小黑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我这边跑过来,连溅起的雨水打湿裤子都浑然不觉。当我正在无聊地猜测和臆想的时候,小男孩就从我身边飞过,扑向了旁边的清洁工,清脆地叫一声:“爸爸!”
⑤我愣了一下神,小男孩便伸手递给清洁工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雨衣,说道:“爸爸,来,穿上!”清洁工伸出黝黑的手指,爱怜地捏了一下小男孩因跑步而通红的脸蛋,假装生气地说道:“谁叫你自己跑出来的,我不是说就快回去了吗?”小男孩却假装老到地责备父亲道:“你就会骗我,这么大人了还不知道要照顾自己!”清洁工笑了,扭头看了我一眼,我也忍不住笑了,但我的笑里似乎少了什么。
⑥此时,小男孩又拉开厚厚的上衣拉链,拿出一小杯水和塑料袋包着的两个鸡蛋,鸡蛋已经剥过皮了。清洁工喝了一口热水,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他现在舒服极了。于是,他和自己的儿子你一言,我一语,在雨中尽享着父子深情,各自的脸上都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幸福。
⑦突然间,一直默默充当看客的我,感觉有两股热热的东西从脸上滚落。我这是哭了吗?我的内心翻滚着,努力地寻找着答案。
⑧长久以来,我一直陷于各种“情”汇聚成的漩涡之中,渐渐地丧失了分辨清浊、识清好恶的能力。恰恰地,我和这泱泱等车人一样,变得冷漠,变得势利,只顾得去分别高低尊卑,忽略了出现在身边的最珍贵和美丽的东西。
⑨我很幸运,在一个寒冷的雨天,见证了发生在人们眼中“最卑微”的人之间的一段“最伟大”的亲情。它使我明白,亲情真的无处不在,感动真的无处不在。这雨中的父子深情,将会永远地向世人证明着一个真理:唯有真正的感情,才会让这世界变得一尘不染,就像刚被雨水洗过一样。我想,我也已找到了落泪的真正原因。
⑩上车的时候,我深情地冲着这对父子,这对教会我道理的“老师”挥了挥手,他们看着我,我们都笑了。(摘自《做人与处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往往是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请找出“我”看到等车的人们对清洁工的态度我是怎样的?当看到清洁工父子见面感人的场景时, “我”又产生了怎样的认识?(4分)
答: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请赏析下列句子,体悟它的精妙之处。(4分)
(1)一个小男孩撑着一把小黑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我这边跑过来,连溅起的雨水打湿裤子都浑然不觉。
答:
(2) 清洁工笑了,扭头看了我一眼,我也忍不住笑了,但我的笑里似乎少了什么。
答: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环境的烘托。试体会文中划线的句子有哪些作用?
句子:天阴沉沉的,雨已下了很久了。
答: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本文的标题“雨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文中第⑧段写到“长久以来,我一直陷于各种‘情’汇聚成的漩涡之中,渐渐地丧失了分辨清浊、识清好恶的能力。”结合生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及你从中获得的启示。(4分)
答: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选文有改动)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