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放大倍数小 |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 |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
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CO2和H2O |
B.乙试管中的糖不会氧化分解 |
C.丙试管内有大量的ATP产生 |
D.丙试管中无CO2产生 |
下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氧浓度为d时贮藏的该植物非绿色器官不易变味 |
B.氧浓度为c时,释放的CO2最少,总呼吸强度最弱 |
C.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4倍 |
D.氧浓度为a时,只有无氧呼吸,不存在有氧呼吸 |
科学家将离体叶绿体浸泡在pH=4的酸性溶液中不能产生ATP(见图1),当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均达到pH=4时(见图2),将其转移到pH=8的碱性溶液中(见图3)发现ATP合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光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是该实验进行的必要条件 |
B.该实验中叶绿体完整,保证反应过程高效、有序地进行 |
C.产生ATP的条件是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高于叶绿体基质 |
D.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依靠水的光解产生类似于图3的条件 |
研究人员从木耳菜中提取过氧化物酶(POD),分别与四种不同酚类物质及H2O2进行催化反应,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1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酚类物质的浓度对POD活性的影响
B.当底物浓度为0.08 mmol﹒L-1时,POD催化酚类2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酚类3
C.由图2可知,H2O2浓度过高会抑制POD的活性,降低浓度后POD活性一定会恢复
D.H2O2对POD活性的影响与温度和pH对POD活性的影响相同
下列是有关生物实验的四幅图,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若秋天用绿叶做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可能只分离到色素带1和2 |
B.图乙是利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此样方内该植物种群密度为3.0株/m2 |
C.若细胞正处于图丙所示状态时,则细胞液浓度一定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
D.应选图丁中的③作为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