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许多人往往把乡镇人大看成是当地镇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是给政府打下手。在有的人大代表看来,到乡镇人大工作就等于退到了“二线”,只需开会时举举手、提提意见。其实,乡镇人大工作是“一线”,它的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政权的巩固,有利于将大量萌生于基层的社会矛盾就地化解。
材料二:2014年广东某市按照中央要求,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了法治示范村建设工作。该市以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促法治示范建设,让村民参与法治建设,实现了建设一个,示范一片的目的,走出了一条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全新路径。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人大和民主管理的知识,分别说明“乡镇人大工作是‘一线’”、“让广大村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请写出该市“建设一个,示范一片”的哲学依据及主要内容;并进一步说明这一哲学依据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法治,更需要文明,需要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具有划时代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材料二:东营市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让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成为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利民工程,谋发展、促和谐的实事工程。
(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东营市上述做法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亟待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将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财政赤字、实行结构性减税,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将重点增加对基础设施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优抚对象的生活补助标准和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切实花好每一分钱,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财政对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所起的作用。
(2)材料中政府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措施,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哪些知识?
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重要一年,做好发展与改革工作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宏观经济增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时,各产业企业似乎都面临着许多发展机遇,即便是循着传统的发展模式也能赚到钱。因此,转方式、调结构的压力和动力都不够充足。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2014年全国GDP增速目标没有上调,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有待进一步夯实,经济的内生动力仍需进一步加强,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瓶颈、财政金融风险等突出矛盾仍待进一步消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之路还很漫长,还会经历阵痛。这种局面将倒逼各个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常识知识,简要分析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利影响,并说明我国应如何转方式、调结构。
材料: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无根是因为缺乏信仰,无病呻吟是精神空虚形成,无魂是心态浮躁所致。人民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是文艺创作最广阔也最深厚的时代舞台。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避免作品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请你从认识论角度为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提两点方法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