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B.中国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 |
C.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 |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
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 ② 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发明的
③ 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 ④ 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B.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 D.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即日受值” |
D.贵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 , 典制六材。”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官营手工技术水平高超 | B.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 |
C.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 | D.官营手工业代表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