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
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
收入(单位:贯) |
支出(单位:贯) |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
15085万余 |
12677万余 |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
12625万余 |
“所出无余” |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
11613万余 |
13186万余 |
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 | |
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
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
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
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 B.发展农业生产 |
C.打击旧贵族势力 |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