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英国驻华外交官表示:“无论我们在阻止共产主义之流在中国推进方面显得多么无能,我们都不能放弃保护英国利益的斗争。如果碰巧有机会能促进英国的贸易,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担心‘赤化’我们的双手而不去把握这一机会”。这体现了英国在国际关系中( )
A.坚持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原则 | B.采取反对共产主义的顽固态度 |
C.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 | D.追随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
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 B.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
100年前,梁启超在兴民权基础上发表《新民说》,提出“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
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
C.要革命,不要改良 |
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
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多年。有人把武昌起义的发生说成是张之洞“种豆得瓜。”这种说法的依据是
A.张之洞横征暴敛,埋下了人民仇清的种子 |
B.张之洞在鄂开展洋务,客观上为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 |
C.张之洞残酷镇压人民反抗,引发了人民更强的反清情绪 |
D.张之洞思想守旧顽固,使革命在沉默中爆发 |
乾隆皇帝曾对法国产生浓厚的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
A.法国发生了大革命 | B.清廷忙于抗击沙俄入侵 |
C.中国正在和英使签订两国通商协议 | D.普法战争爆发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国人“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主要表现在
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②引进机器创办近代工业
③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④探索民主共和之路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