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B.重商主义观念十分盛行 |
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 | 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
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
B.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
C.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
D.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 B.心即理也 | C.发明本心 | D.致良知 |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A.②③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② |
电影《墨攻》讲述了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赵国十万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