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践的经济条件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
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
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 |
学者王铁群说:“…….至1913年底仅政治类的党团就达312个,人们熟知的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的新民学会、周恩来等在天津发起组织的觉悟社,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材料表明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政党政治规范有序 |
C.国民享有一定的结社自由 | D.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 |
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颁行的《天父诗》中写道:“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可见,太平天国政权具有( )
A.革命性 | B.封建特权思想 |
C.进步性 | D.封建保守思想 |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上:“凡当收成时......除足有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这突出体现了()
A.绝对的平均主义 | B.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 D.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 |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
A.1912—1929年 | B.1920—1926年 |
C.1927—1936年 | D.1937—1945年 |
《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争取新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 B.中华民国建立 |
C.抗日战争爆发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