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宋代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科举取士成倍增加。对此史学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为主,但也有积极因素。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理由。
选官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东晋南朝、隋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不断发生变化。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朝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试分析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以上变化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者致不如古”。
——《宋史·选举制》
材料2……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伤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可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徒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3……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4“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股者,对偶之名也。……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庆举之文矣。
——顾炎武《日知录》
回答:(1)根据材料1、2判断,王安石认为当时的科举和学校存在哪些问题?王安石是怎样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
(2)根据材料3、4,顾炎武思想主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3)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关于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史学界对此基本上有两种评价:(一)从中国古代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值得颂扬。(二)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不宜夸大评价。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300年前,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证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改革,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然而,俄国改革的效果却远远超过中国。
材料2 300年前,我们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产物——坚船利炮彻底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别居世界工业总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和第二位。—《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
回答:
(1)“康乾盛世”的繁荣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上的?
(2)18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中国封建政府对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政策?
(4)其影响如何?
(5)试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中国、印度等国落后挨打、世界出现“东方从属于西方”局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