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A. B. C. D.
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年)在《中国近况》一书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此话反映出他
A.盛赞中国在当时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 |
B.成为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推手 |
C.对德意志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不满. |
D.维护“欧洲中心论”的观点 |
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
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 B.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
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 | D.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
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
公元前122年罗马保民官盖约提出公民权法案,授予拉丁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意大利同盟者
以拉丁公民权。其主要目的是
A.建立军事独裁的社会基础 | B.扩大共和国统治的社会基础 |
C.促进境内外经济文化交流 | D.为万民法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
《国语·周语上》提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这反映出西周
A.统治范围扩大 | B.中央集权加强 | C.封建邦国众多 | D.政治发展不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