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的《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
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在任职前,经过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审查后,受审人就走向那块宰牲祭供的石头,登上这块石头宣誓说,他们将公正地和依法地从政,而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如果他们接受任何东西,他们就要立一金像。宣誓之后,他们就到卫城去,在那里再次进行这样的宣誓,然后才就职。这表明雅典政治
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 B.强调官员公正廉洁 |
C.彰显权力制衡精神 | D.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
亚里士多德说:“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据说,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
A.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 |
B.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
C.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 |
D.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 |
公元前287年,罗马通过了霍腾西阿法案,法案规定平民会议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是否批准,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从此,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平民获得了可以担任各种官职的权利。这说明在当时的罗马
A.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 | B.平民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
C.贵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 | D.平民会议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A.唐朝设立三省 | B.宋朝设参知政事 |
C.明朝设置内阁 | D.清朝设置军机处 |
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说:“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这里的“国内战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