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人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
A.滞碍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 B.改变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 |
C.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 D.奠定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的基础 |
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市镇经济的发展 | B.小农经济的影响 |
C.晚清经济的衰败 | D.坊市制度被打破 |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
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 B.勤俭节约 | C.忠孝为本 | D.国富民贫 |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近代史前期,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
A.社会制度落后 | B.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
C.战略战术失误 | D.西方列强船坚炮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