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民国政党源流大体可分为两支,其一为革命派,另一为立宪派。革命派以同盟会为正宗,源于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立宪派在清季为宪友会,亦为政闻社、咨议局联合会和江浙派。民国后,这些党派分别演变为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集团。具体演变情况如下:(清末民初党派演变示意图)

——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
请从示意图中提取有关当时政党党派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发展政治制度,既不能割断本国历史,也需要借鉴外国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姑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小国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就其设官分职达到的相互维系、牵制之功能厦缓解冲突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就其行政效率来看,却是不成功的。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2)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史实说明宋朝初年政治制度改革的“成功”和“不成功”。
材料三多年以来,对清末宪政的过程与结果总体评价不高:认为清末宪政是由清政府导演的一场政治骗局,并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代之以民主共和政府,于是更加认为清末宪政是清政府力图挽救危局的最后表演。但无法抹杀一个基本事实,清末宪政运动中出现的《钦定宪法大纲》、资政院与咨议局、责任内阁都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 20世纪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的基本框架是由清帝国在最后10年中奠立的.清末宪政运动可以看作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督抚、绅商积极参与的一场辐射全民的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启蒙。
---摘编自张华《清末宪政的成就及宪政道路的反思》
(3)概括材料中关于清末宪政运动的两种不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评价?

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尼克松的两段讲话:

1960年11月4日,“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尼克松回忆录》节选


材料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4分)
(2)列举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3分)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2分)

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其中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国际贸易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3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始自晚明(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社会转型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白银的货币化。……货币经济的扩大发展,在中国和西方几乎是同步的
——《晚明社会变迁研究》
材料二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 “白银的世界货币中心地位在世界上持续了几个世纪后逐渐被黄金取代。……二战后,美国把黄金与美元挂钩,创立起“美元帝国”。
——寇玉琪《货币:统治世界的终极武器》
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西方国家“货币经济扩大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元帝国”得以建立的时代背景。(2分)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规范世界市场秩序做出了哪些努力?(2分)
(4)“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 ,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康有为、孙中山、黎元洪和袁世凯有关“断发(剪辫)”的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4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位决定时代发展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成果

材料二

回答:
(1)材料一认为“两位科学家决定时代发展”。他们的发明或发现把人类推进到什么时代?
(2)材料二反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