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
B.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
C.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 |
D.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
B.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 |
C.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
D.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
B.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
C.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
D.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中秋溯源
所谓“中秋”,原为季节描述,八月十五日处于仲秋之中,故称中秋。今人文章中,多喜追溯至《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之始。然而《月令》篇本意,是为说明各月天时、祭祀对象、物候特征以及对应的行为举措,其中绝无节庆记载。
而在今日很多辞书中,将中秋节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对查《宋史·太宗纪》两卷均无此事。此事记载实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以正史体例,倘若其间果有朝廷敕令将某日定为全国性的节庆,绝不可能无一字记载。
但是在唐代的诗文著作中,已然出现八月十五赏月的叙述。如著名的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不过在笔者看来,此诗恰恰说明当时中秋虽有赏月习俗,然而并无“中秋节”,因为一则此诗题中并未指明此日为中秋节,再则杜甫还有《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二诗。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文献记载中,很难找到一个将八月十五对应为“中秋节”的明确日期,但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在唐代,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并非“法定节假日”,而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逐渐扩大其影响,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今天的中秋节,月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赏月,吃月饼,甚至还要以圆月的口彩讲团圆一事,都是习见礼俗。但是细读文献,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那么中秋和月亮的关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前文引《礼记·月令》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月亮与秋天的关联,而秋日百姓所进行的活动,也无与月相关者。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国语·周语上》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曰:“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国语》一书,虽作者存在争议,但学界一致认为其取材自春秋各国所保存史料,注《国语》的韦昭,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沿及明清,屡经变化,形成了皇家祭祀典仪。
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能领略其事的慎重与盛大。凡祭祀之日,不但皇帝亲临,且需提前数日奉行斋戒、预备等一系列繁复活动。古时天子一举一动,皆为国人瞩目。皇家行为,一定会对民众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无论古今中外,皆有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而皇室以国家之力举办祭典,也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综合所有因素,中秋节与月亮就建立了联系。
(选自2014年9月4日《 光明日报 》,有删改)下列各项中对“中秋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今人多喜欢把《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作为“中秋节”的起源。然而《月令》篇中绝无节庆记载。 |
B.“中秋节”被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应该是唐朝太宗时期所定,因为该事件的描述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 |
C.“中秋节”被定做八月十五在文献中很难找到依据,但文献中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 |
D.“中秋节”在唐代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至明清时期,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
根据原文,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中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的原因的一项是()
A.在唐代,八月十五还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后来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影响逐渐扩大,最后成为重要节日。 |
B.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却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 |
C.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产生了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 |
D.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这也是中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的原因之一。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把中秋和月真正对应起来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
B.《国语》的记载、韦昭的注,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到明清成为皇家祭祀典仪。 |
C.中秋节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与新年(今春节)、端午齐名,不过,从史料上寻找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的具体时间依据很难。 |
D.中秋节及其习俗起源于王室祭典与民间习俗的结合,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最终成为了今天民众熟悉的中秋佳节。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被退回的情书
曹存建
高二的时候,亮喜欢上了坐在前排的芸。芸是一个极文静的女孩,白净的肌肤,匀称的身段,粉红的脸蛋儿,学习成绩又是班上前三名,正是这个天使般的女孩让亮心情激荡,心醉神迷。
于是,亮就给芸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情书。在播撒了希望的种子后,心中就涌起了收获的期盼。
平心而论,亮不是一个优秀的男孩。是啊!亮有什么优势呢?父母赐了个相貌平平的面孔,学习成绩总是在倒数十名上徘徊,又无其它特别的地方。而芸是那么高贵、完美,不少男同学都喜欢她,追她的人多着呢。平时,芸就极少注意过亮,偶尔扫视也是淡淡的、冷冷的,仿佛陌生人随意的一瞥。想到这些,亮就有些忐忑不安。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亮做完课间操回到教室,就见课桌的抽屉里放着那封被退回的情书。亮心头就腾地一下如同掉进了冰河,一阵发凉。亮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如此地平庸与不堪。
她无非就是嫌自己学习成绩差嘛!强烈的挫折感极大地刺激和震撼了亮,亮暗自下决心把成绩突上去。这期间亮每天与书为伴,网吧游戏室已没了亮的身影,当整个城市都已进入了梦乡的时候,亮依然在挑灯夜战。经过一番努力,亮期中考试竟然进入了前五名。
那天,芸真诚地向亮表示了祝贺。望着芸俏丽的倩影,亮心头又涌起了一股股莫名的躁动。
于是,亮又给芸写了第二封情书。把一个男孩的一腔激情一览无余地流淌在了那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
也许是那天芸向亮祝贺时的嫣然一笑,给了亮太多的想象空间。于是,亮就无休止地幻想着在春光明媚的阳光里和芸在鲜花绿草中追逐嬉戏的美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然而,亮的幻想还是被芸再次退回的情书击了个粉碎。无情的现实让亮明白自己和芸无缘无分,或许芸本就不属于自己。
亮说感激芸给退回的情书,给了他努力拼搏的动力。高考中,亮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大型化工厂的工程师。后来,亮就辞职下了海,自任老总,办起了一家化工企业。渐渐地,就有人款哥款爷地呼他了。
这一年,在几位有头有脸的同学张罗下,班上搞了一次同学聚会。大家有说有笑,重叙往事,别有一番情调。亮正好就和已是一家化工厂老板的芸坐在一起。芸依旧那样光彩照人,分明还有了几分成熟女人的风韵。此时,大家百感交集,酒酣之际话也多了起来,当然,也谈到了当年的情书。
“当年,我在你心目中就那么一钱不值?”亮话中分明带着几分情绪。
“怎么,难道你就没有看看那封信背面的内容吗?”芸睁大眼睛,吃惊地望着亮。
“什么内容?”亮一头雾水,头摇得像拨浪鼓。
“我约你在国庆节晚上到食堂后面黄桷树下来,可我左等右盼也没个人影子。”芸有些失望地说道,“其实你是第一个向我求爱的人,我佩服你的胆量,喜欢你直爽的性格,你第一次来信时我拒绝了你。当你再次向我求爱时,你的学习进步之大已令我刮目相看,于是我就在信的背面写上了如前所说的内容,哪曾想到你……”
听完芸的话,亮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亮猛地拍了一下脑袋,怎敢相信,一桩美好的恋情竟毁在自己一时的疏忽大意上。
一阵沉默后,大家也就没再说什么,也许命该如此吧。
“可我们的缘分还没有完。”芸闪着双眸,凝视着亮认真地说道。
“为什么?”芸的话让亮一怔,亮惊异地问道,“逝去的还能重来?”
“不,我是说我们现在是同行又成了冤家对头,这不也是一种缘分吗?”芸调侃地说道。
“哦……”亮若有所悟。
芸提议,由两家联手组建一个更大规模的化工集团,共谋发展。由亮任老总,芸做副总当亮的助手。
“行!”亮伸出手和芸拉了个钩儿,两只手紧紧地攥在了一起……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写芸“是一个极文静的女孩,白净的肌肤,匀称的身段,粉红的脸蛋儿”加上她的学习成绩好为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
B.小说开头写亮相貌平平,学习成绩总差,又无其它特别的地方。而芸高贵、完美,有不少追她者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后文亮的情书被退回埋下了伏笔。 |
C.亮对芸说感激芸给退回的情书,给了他努力拼搏的动力。于是在高考中,亮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
D.听完芸的话,“亮猛地拍了一下脑袋”,运用动作描写的手法表现了亮因疏忽大意而错失了一段美好姻缘的后悔与无奈之情。 |
E.小说情节简单,就是写了亮的情书两次被退回来的经过和他由此奋发有为的故事,似乎让读者余兴未尽。小说主人公“亮”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
小说为何以“被退回的情书”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说似乎在写到亮“若有所悟”之后就该结束,最后两段画蛇添足之嫌。小说的最后两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学创作现“盗墓派”倾向
“如今的文学创作似乎呈现出‘盗墓派’倾向。” 这是叶开对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比喻。所谓“盗墓派”,即无帮无派,和文学创作的团体、地域无关,和现代文学时期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也不一样,指的是“往后走,不朝前看”的创作风气。他认为如今中国文学创作视野有些狭隘,着重于以往的经验,过分偏爱乡村题材,手法上宏大叙事仍是主流,不够多样性。“盗墓派”,盗的是保守的经验与方法。但这个“古墓”不再是宝藏,反倒成了桎梏。
中国正处在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型期,但真正深刻反映当代社会转型或城市生活的文学作品很少。中国文学有着乡村叙事的传统,这与过去长期是农业国有关,也与作家的出身构成有关。很多作家在农村成长,乡村是他们生活元初的印象,于是尽管他们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写的却是他们成长的地方。
人类目前的生活是以城市为主题,但中国文学恰恰缺乏城市经验。以人物关系而言,城市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依赖信用制度生存。像《长恨歌》(王安忆著)、《兄弟》(余华 著)等很多作品,故事确实发生在城市,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深究下去还是停留在传统熟人社会中。这是一种广义上的乡土模式,并不能体现现代城市的特征。相反,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很明显能看出城市文明的特征,触碰到城市人情感中的柔软处。
中国作家对于宏大叙事情有独钟。现在评奖,获奖作品基本还是宏大叙事类型的。中国读者比较喜欢听故事,所以说历史容易讲故事,像《百家讲坛》最火的都是讲历史故事的。中国文学也一直有着史书传统,拿文学研究来讲,很多学者的目标就是写一部文学史,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多部文学史,但文学史写作还是层出不穷。而西方文学史的写作其实是很少的。此外,中国作家似乎都有一个心结,要把中国的历史讲出来,或者把自己经历的历史讲出来。宏大叙事背后固然体现了对历史的重视,但我们过于相信历史的逻辑从而轻视人的价值。历史是很重要,但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历史到底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王小波的创作很值得注意。他对历史思考的模式是非常现代性的。他小说中的唐朝,充满了缝隙与可质疑性,个人感受、个人理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过分执著于宏大叙事这一文学现象背后可能问题不少。
宏大叙事本身并没有问题,它所包含的面其实很广,只是如果没有发展就容易单一僵化,当下生活的一些特点就很难包容。下列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现“盗墓派”倾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创作“盗墓派”指的是无帮无派,和文学创作的团体、地域无关,“往后走,不朝前看”的创作风气。 |
B.“盗墓派”,盗的是文学创作的保守经验与方法。但这种经验与方法不再是宝藏,反倒成了文学创作的桎梏。 |
C.中国文学擅长于乡村叙事而缺乏城市经验,所以很多作品虽然故事发生在城市,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还是停留在传统熟人社会。 |
D.中国文学创作视野比较狭隘,着重于以往的经验,过分偏爱乡村题材,手法上宏大叙事仍是主流,没有多样性。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说历史容易讲故事,像《百家讲坛》最火的都是讲历史故事的,所以中国读者比较喜欢听故事。 |
B.中国文学一直有着史书传统,很多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的目标就是写一部文学史。 |
C.王小波的创作对历史思考的模式是非现代性的,他的小说中充满了缝隙与可质疑性,个人感受、个人理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D.宏大叙事背后固然体现了中国作家对历史的重视,但我们过于相信历史的逻辑从而轻视人的价值。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过去长期是一个农业国,作家也大多出身于农村,这是中国文学有着乡村叙事的传统的部分原因。 |
B.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描写的是人与人依赖信用制度生存的陌生人的社会,很明显能看出城市文明的特征。 |
C.很多作家在农村成长,乡村是他们生活元初的印象,于是尽管他们都在城市生活,却只能写他们成长的地方。 |
D.宏大叙事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如果没有发展就容易单一和僵化,就很难包容当下生活的一些特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惯性
李庆钢
每天的17∶30分,我们乘坐的班车在下班号响后会准时驶出厂门,出了厂门的右侧有个站,这儿是机关干部的上车点。
由于班车从我们车间始发,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便有了固定的座位,一个位于车尾、靠窗的单座。而每天经过厂门口停站时,总会上来一个人,站在我边上,伸出一只毛茸茸的手抓住扶手。从那一身将校呢的制服上,我了解到他是厂武装部长,姓王,今年初刚转业到我们厂工作。
有一天,我无意看到了他的脚。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他身体侧向前方,竟保持立正的姿势乘车!除了右手必须要抓扶手,可说是一个军人的标准站姿。数月来,他的姿势一成不变,即便有空座他也不坐。有几次我叫他坐,他笑笑说:“站习惯了。”兵习难改啊!你看其他一些站着的人,不是叉开腿,就是找个能靠能蹬脚的地方,晃晃悠悠,来回换着脚休息。要知道,从工厂到生活区有20分钟的路程,碰上堵车,半小时到家是常事。
那天,班车上路不久,突然遇见一个横穿马路的小孩,司机一个紧急刹车,在小孩前面停住了。车里的人却“哇”地叫成一片,十几个站着的人被巨大的惯性摔成一团,惟独王部长稳稳地站住了。显然,惯性的力量被他的手以及正确的站位抵消了。
我们看着摔成一团的人笑得前俯后仰,但王部长在扭头看了一眼后,竟是一脸痛苦的表情,闭上了眼。我对他说:“是看不惯我们幸灾乐祸?”他说:“不是。”我又说:“是为那个无知的小孩生气?”“也不是。”“这么说是为了司机的臭技术?”他又摇摇头。“那为什么?”“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战士。”于是,他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
“1995年6月,我在广东潮州地区武警某部当排长。一天,我们接到上级命令,要全副武装在半小时之内赶往20多公里外的某地,参加追捕持枪歹徒的战斗。我带领全排迅速上了一辆卡车,大家脸朝前,随意地站着。我看着手表,催促司机快开。兵贵神速,终于在28分钟多一点赶到了目的地。就在这时,司机一个紧急停车,全排的人被巨大的惯性甩向了前排,摔成一团。当我们一个个从被压着的人身上爬起来后,我发现——”王部长说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我们的一个小战士被压在最下面,到在了血泊中。由于惯性造成的混乱,有个战士枪上的刺刀无意中恰好刺中了他的腹部。当我们手忙脚乱送他到当地医院时,他已停止了呼吸。”
听了这故事,我惊呆了。“怎么会出这种事?后来呢?”
“经过军法部门调查,这是一起意外事故。处理结果是,那个肇事的战士受了处分,复员回家了。司机因操作不当,也被取消了驾驶资格。鉴于领导责任,我也受了处分。我愧对那两个战士的父母。特别是死亡的战士,他才十七岁,还没尝过恋爱的滋味,就这么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死了。惯性断送了两个战士的前程,可我怎么会想到惯性也会死人呢?经过这次事故,我向部队建议:武装乘车时必须收起刺刀,身体侧向前方,保持正确的站姿。载人时,车辆必须要装棚杆,便于扶手。这样,一旦遇到紧急制动导致惯性的力量,可迅速转移重心而不致于摔倒……”
我们静静地听完这个悲痛却不壮烈、颇耐人寻味的故事。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甚至是一次无意的惯性也能夺取一个人的生命。而有一个人因为惯性的教训却养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习惯。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小说题目为“惯性”,却一直到第4段才写到“惯性”,前三段有什么作用?
试分析王部长的形象特点。
本文题目有什么作用?试加以分析。
小说中王部长讲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个故事有哪些“耐人寻味”的地方?我们能从小说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有身份证的大国治理
《黄金时代》编辑部
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从来没有发过全国统一的身份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三个证件不同程度地起到了身份证的作用:一是驾驶证,二是护照,三是社会安全卡。
罗斯福新政期间,他为了建立社会保障系统,提出为每一个有工作的人员建立一个社会安全账号。设想一出,立刻遭到了强烈反对。最后,罗斯福向国会妥协并保证:这个号码仅仅用于社会保险,一定不会用于身份标识的领域,并且会被保密。这个提案最终在国会通过。
严格地说,社会安全卡还算不上统一的身份证件。因为它只记录姓名,至于性别、年龄、住址、照片等基本信息都没有,公民也不需要随身携带。该号码被明确规定为个人隐私。1974年的《隐私法》甚至还有专门的条文写明:“要控制社会安全号对个人隐私造成的威胁。”
因为没有统一的身份证,美国各种信息系统中用来标识、区分公民个体的方法五花八门,最核心的方法还是人的姓名。但不同的人可以拥有相同的名字,还容易出现拼写错误。毫无疑问,按照姓名来查询个体信息的方法,检索效率和准确率都很低。当把不同系统的数据库连接、整合到一起的时候,要确定“谁”是“谁”,就变得非常困难。
美国法律认为“户口登记”可能侵犯隐私,因此没有明确的户口制度,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并不实行如同中国、日本以及泰国等国家那样的“户口登记”制度。在美国,各州登记制度具体执行并不相同,但这不影响这些资料成为证明个人身份最准确、最原始的资料。人口出生、死亡资料由医院等机构报往州政府,并存入计算机系统中,以供备案和查询。出生登记的材料都会被有关部门存入电脑系统,成为证明个人身份最准确和最具法律效力的原始材料,随时可以在各地查找和调用。
我们国家没有采用社会安全号制度来管理公民,而是采用了身份证制度,16岁以上的公民都要办理身份证,而且出行要随身携带,很多地方都需要你填写身份证号码。因为存在同时出生的情况,所以第一代身份证号相同的人很多,也因为身份证会暴露个人年龄、地址等个人隐私,与税收、收入等等也没有挂钩,还容易做假身份证。第二代身份证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有改进。
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制度有很多好处。简单地说:一是没有重号,一人一个;二是便于配套管理,如与收入、保险、缴税、医疗、开户等联系起来,可以在社会安全号下建立很多链接,可以预防腐败;三是没有地域限制,没有城乡、大中城市差别,去哪里工作、生活、学习都是一样的,不像北京那样,限制外地人购房、购车、高考。
与身份证制度比较,采用社会安全号管理的优点显而易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不论是在哪里生哪里长哪里工作,都是一样的社会待遇,没有农民、工人、学生、干部之间的区别,更没有城乡间的歧视,公共资源为大家共享。
(《读者》2014·7)关于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制度”的相关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罗斯福新政期间,提出为每一个有工作的人员建立一个社会安全账号,遭到了强烈反对。最后,罗斯福保证这个号码仅仅用于社会保险,并且会被保密,提案最终才在国会通过。 |
B.“社会安全卡”还算不上统一的身份证件,它只记录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照片等基本信息。公民不需要随身携带,该号码被明确规定为个人隐私。 |
C.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制度有很多好处,尤其便于配套管理,与收入、保险、缴税、医疗、开户等联系起来,可以在社会安全号下建立很多链接,能够根除腐败。 |
D.采用社会安全号管理,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不论是在哪里工作,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是一样的薪酬待遇,没有城乡间的歧视,公共资源为大家共享。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美国没有发过全国统一的身份证,在现实生活中,有三个证件不同程度地起到了身份证的作用:一是驾驶证,二是护照,三是社会安全卡。 |
B.美国法律认为“户口登记”可能侵犯隐私,因此没有明确的户口制度,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并不实行如同中国、日本以及泰国等国家那样的“户口登记”制度。 |
C.美国各种信息系统中用来标识、区分公民个体的方法五花八门,最核心的方法还是人的姓名。按照姓名来查询个体信息的方法,检索效率和准确率都很低。 |
D.在美国各州登记制度完全相同,出生登记的材料都会被有关部门存入电脑系统,成为证明个人身份最准确和最具法律效力的唯一材料,随时可以在各地查找和调用。 |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制度好处之一是没有重号,一人一个,不需要随身携带;我们国家采用了身份证制度,因为存在同时出生的情况,第一代身份证号相同的人很多。 |
B.因为我们国家的身份证会暴露个人年龄、地址等个人隐私,与税收、收入等等也没有挂钩,所以容易做假身份证,从而导致腐败。 |
C.中国16岁以上的公民都要办理身份证,并且出行要随身携带身份证,很多地方都需要你填写身份证号码。第二代身份证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有改进。 |
D.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制度没有地域限制,中国的身份证制度有地域限制,有城乡差别,如北京就限制外地人购房、购车、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