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载:“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 当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以供糗粮,设牧监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加强边疆行政管理与军事部署 | B.从内地迁移百姓巩固边防 |
| C.加强道路建设以运输军械军粮 | D.从军事角度实施屯田戍边 |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
|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
| C.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
| D.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 B.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 D.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当然,这一论断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并能在历史学那里找到了知音,这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 A.老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王阳明 |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 A.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 B.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
|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
|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