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首先宣布废除封建贵族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由此岸到彼岸,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这种制度变革( )
A.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 | B.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 |
C.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 | D.推动了工业经济社会的到来 |
观察下图,根据所列年代与数据推测图表中曲线表示的是
A.英国输华鸦片总量 |
B.英国全国煤炭产量 |
C.英国掠夺白银总量 |
D.英国输华棉纱总量 |
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其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安定 | 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
C.政府政策支持 | D.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
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总销售量(万包) |
出口量(占总量%) |
内销量(占总量%) |
|
1840年前 |
6.4 |
0.9(14.06%) |
5.5(85.94%) |
1894年 |
16.02 |
8.23(51.94%) |
7.7(48.06%) |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
“欧洲人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制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这导致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这种状况得以改善始于
A.八国联军侵华 | B.工业革命 |
C.鸦片战争 | D.新航路开辟 |
古代有关“丧葬传统”的观点有:一、“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二、“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据此判断以下符合材料的观点为
A.两种观点分别为儒家和法家思想 |
B.两种观点都反映的是下层民众的立场 |
C.两种观点都主张厚葬久葬 |
D.两种观点都着眼于“礼”的社会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