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高歌猛进,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格: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变化情况表
材料二: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央提出了2015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如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继续实施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促进外贸增长;加大对农业水利和国防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
(1)揭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国家财政”与“加强宏观调控”的知识,说明“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对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马克思指出,哲学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时代、自己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
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连续4个月上涨达到4.4%。至此,1——10月份CPI同比上涨3.0%,触及年初提出的3%左右的“警戒线”,居民的生活已受到明显的影响。造成此次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流动性货币过剩的原因,有部分商品供应临时性短缺或部分地区临时性短缺的原因,也有热钱炒作等因素。对此,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应对物价上涨压力:央行已多次上调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同时上调存贷款利率;财政部门对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性补贴,并对一些生产和流通部门进行降税和补贴以降低生产和流通企业的成本:物价部门对一些产品价格进行临时性干预……,使得物价总体稳中有降,社会经济总体平稳运行。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材料一当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600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喜的是,中国保持了持续30余年GDP年均增速9.8%的记录,当前经济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忧的是,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各类陷阱已不同程度地凸显。世界银行行长左利克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与世行合作30周年座谈会上再一次表示,目前摆在中国面前的新问题是“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即从中等收入过渡到高收入,比从低收入过渡到中等收入更难。可以说,未来五年,即“十二五”期间,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关键时期。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30余年快速发展的原因。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外贸年年上一个新台阶。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8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288.7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其中出口1733.1亿美元,同比增长24.5%;进口1555.6亿美元,同比增长30.2%,月度进口规模又创下新记录;月度贸易顺差为177.5亿美元,环比明显回落。
材料二 美国国会参议院于2011年10月3日,程序性投票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议案》立项预案。该案以所谓“货币失衡”为借口,将汇率问题进一步升级,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严重违背世贸组织规则,严重干扰中美经贸关系,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材料三 目前,中国经济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不尽合理,特别是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在外贸出口领域,往往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依靠出口量的增加来增加出口换汇额,这造成了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1)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外贸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在人民币升值和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形势下中国应怎样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近来专家分析,今年粮油价格上行将成为主要趋势,其原因有:一是近几年国内物价总体稳步上涨,原油等能源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上涨推高了粮食生产成本,最终将传导到粮食市场价格上;二是今年国家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并继续实施油菜籽、玉米、大豆等临时收储政策,也将一定程度上引导市场价格高位运行;三是多发、重发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对今年粮油生产已形成不利影响,推高了市场对粮油涨价的预期。另外,国内通胀预期增强、国际资金炒作、舆论炒作等对局部地区、个别品种的价格产生一定影响。
联系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近来我国粮油价格为什么呈上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