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2分)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将历史概念进
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的重要方法。
示例:西周分封制
(1)背景:(宏观)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统治的需要;(微观)商代的松散的方国
联盟已不能适应西周建立后的形势发展。
(2)主要内容:同姓王族是受封主体;诸侯在封地权力很大,并可进一步分封:但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履行各种义务。
(3)影响或评价:(积极)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周的统治,开拓了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秦汉之后作为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的手段依然发挥了重大作用。(消极)到了后期随着诸侯权力膨胀造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秦汉之后的
个别时期,分封诸侯也造成了威胁中央集权局面的出现。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与宗法制、礼乐制互为表里。
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由女方提出离婚的比例逐渐上升。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初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 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初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l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请回答: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6分)
(2)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下图为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签盖有“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纪念”(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邮戳的纪念章,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
(2)运用所学知识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英美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3)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材料三所反映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分)

海洋是地球的“血脉”,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都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这方面的经验在今天仍然适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材料二“欧罗巴诸国皆好航海,立埔头,远者或数万里,……彼以商贾为本计,得一埔头则擅其利权而专于我。荷兰尤专务此业。(荷兰)地本弹丸,而图国计于七万里外,历数百年而不改,亦可谓善于运筹者欤!”英国人“皆务工勤商,早夜经营之效,由人烟稠密,户口繁滋,田园不足于耕,故工匠有三十五万户,多于农夫三之一,不止贸易一国一地,乃与天下万国通商也” “每百人中务农者十之三,……开矿者十之一,制造者十之一,为商贾者十之二,余教师、法师、医生、武士、水手。”……“中国之师船,苟无海贼之警,即终年停泊,虽有出巡会哨之文,皆潜泊于近岙内岛无人之地……其船窳漏,断不可以涉大洋。”——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美国海权论的代表马汉认为,控制海洋是决定一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常常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在马汉看来,海权是海军舰队、商船队、海外基地(殖民地)三者的总和。
材料四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南海诸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魏源认为欧洲列强崛起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4分)中国当时明显处于劣势的原因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二、三,简要说明魏源与马汉的海权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权与大国兴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之士,自有国学及府县之学,而此外又有书院者,盖学校多近于科举,不足于餍学者之望,师弟子不能自由讲学,故必于学校之外,另辟一种讲学机关。其官立者,虽有按年积分之制,而私家所设,或地方官吏自以其意延师讲授者,初无此等拘束,故淡于荣利,志在讲求修身治人之法者,多乐趋于书院。此实当时学校于书院之大区别也。宋时州县学校,皆有田产,以赡学者。然以属于官吏,亦可为强权所夺。……若书院创自私人者,其田产当然属于书院,不致为政府没收。……故当时定令,各地虽皆有学校,而士大夫仍于学校之外增设书院,不以并行为病,是亦书院与学校异趣者也。
——摘编自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
(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
(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
据材料一概括宋元书院与官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书院兴盛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以下材料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关于“一五计划”的总结摘要。
1933年,斯大林同志在党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一月联席全会上作的报告,对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了总结。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党和苏维埃政权在过去这一时期,在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取得了如下的基本成绩。
(一)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因为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全部生产中的比重已增长到百分之七十。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消灭了工业领域的资本主义成分而成了工业中唯一的经济体系。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消灭了农业领域的富农阶级而成了农业中的统治力量。
(四)集体农庄制度消灭了农村中的贫穷、困苦现象。
(五)社会主义体系在工业中消灭了失业现象,在一些生产部门里保持八小时工作制,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已改为七小时工作制,在有害于健康的企业中规定了六小时工作制。
(六)社会主义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胜利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七)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这些成绩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它们使工人和农民彻底摆脱了剥削的桎梏,并为苏联全体劳动者过富裕而有文化的生活开辟了道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一五计划”的总结中任意一条的看法,并阐述理由。(看法要明确,理由可多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